上海中小企业市场份额被抢走,消杀成本侵蚀利润

第一财经2022-04-21 20:16:36

作者:王海    责编:彭海斌举报

张立所在的公司是一家为汽车整车厂商提供工艺装备、智能信息装备的企业,坐落于上海。

“公司的嘉定工厂从3月14日开始闭厂生产,浦东工厂从3月21日开始闭厂生产。原先工厂采用的是两班倒模式,闭厂期间留了一班人,相当于产能利用率为50%。”张立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当时储备的钢材、辅料(比如润滑油、冷却液、导轨油、刀具等)库存有1个月,这些材料在生产过程中是有一定损耗的,如今损耗完了,面临得不到补充的困境。

导致材料得不到补充的原因在于物流不畅,因为公司大部分供应商没有通行证。

类似于张立所在公司的处境,在上海还有很多。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上海拥有企业法人数量为49.8万个,其中私营企业法人单位数为39.35万个,占比79%。私营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

近期,上海印发实施《关于开展重点企业保运转的工作方案(试行)》,出台《上海市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第一版)》,并建立了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启动实施复工复产。对于不在重点企业“白名单”中的上海中小企业来说,则更期待复工复产,尽快解决物流难畅通、进口货物卡在浦东机场提不出来、办公园区进不去等,以及由此引发采购、生产、销售、回款等环节“掉链子”的问题。

页面截图来源:国家统计局

物流成最大“拦路虎”

困扰企业最大的因素是物流。

当前,上海货运市场供给远远小于需求的情况下,物流成本也“水涨船高”。

“如果货物不重,可以找快递小哥,通常一单50、100、200元。从上海近郊拉一箱重达100~200公斤的货物,运输价格在500~800元。我们是拿了2倍、3倍、甚至10倍的价格去找物流。有些地区由于层层设卡,连物流渠道都找不到,有钱货物也运不出去。”张立表示,为了能将货物运出去,公司通过私下渠道,甚至找到一些物资保障的车辆(满载进来、空车出去),顺带将公司产品通过保供车辆带出去。

冈谷化材(上海)贸易有限公司(下称“冈谷化材”)是一家进口用于精密电子工业化工用料的小型贸易公司。

“根据日企客户生产用料计划接受订单,逐月从日本采购通过上海浦东机场海关清关后转发东莞及湖北等地客户工厂使用。3月底已经完成清关的一批粘合剂因突然封控未来得及提货被压仓至现在。”冈谷化材相关负责人李旭升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客户工厂因产线断料已经停产。

上述货品是2月份下单,3月初安排生产,由于粘合剂产品有效期为4个月,如今面临报废风险。李旭升表示,粘合剂属于特殊化学品,即便将货物提出来,还需要搞定特殊车辆通行证的问题。

为了降低客户损失,公司将原本6月份的订单提前到现在开始下单,清关地点从上海浦东改到广州。

不只是上海市内交通,跨省物流也不畅通。

上海华音实业有限公司(下称“华音实业”)是一家以纸浆模塑定制为主的企业,业务涵盖环保纸塑减震内衬,电子产品包装盒等。

由于纸塑定制涉及到大量的样品,一般样品需要公司人员进行试用、确认,然后才能让代工厂进行生产。在物流阻滞的情况下,样品难以抵达公司人员的手中。

除了样品,公司的原材料、产成品也面临类似问题。“公司可以在上海洋山港提货,但是工厂在南通,车辆进不去南通。”华音实业相关负责人朱琦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政府部门也在积极行动。

4月19日,中国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局长吴春耕表示,将以上海及长三角等地区为重点,切实解决重点地区物流供应链突出的问题。要求加快推广使用全国统一互认的通行证,确保统一格式,办理方便,足量发放、全国互认,通行顺畅;以上海及长三角等地区为重点,切实解决重点地区的物流供应链突出的问题。截至4月17日,全国23个省份已按要求建立通行证制度,10个省份31个应急物资中转站陆续启用,上海港集卡通行证稳步实施,重点物资运输保障明显改善。

在一系列政策的催动下,公共物流园区的吞吐量指数、主要快递企业分拨中心的吞吐量指数在近期(4月5日)触底后开始反弹,下跌局面得以扭转。

Wind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主要公共物流园区的吞吐量指数已经从最低62.94(4月5日)反弹至如今的84.82(4月20日),反弹幅度为34.8%;全国主要快递企业分拨中心的吞吐量指数从最低59.62(4月5日)反弹至如今的78.30(4月20日),反弹幅度为31.3%。

“即使是1%的利润空间也要接单”

在闭厂生产期间,保障员工正常的生产、生活是一块大的开支。

保供成本大致分为两块:工厂员工的食宿、防疫消杀物资。前者的成本近期明显抬升,例如,“原来鸡蛋一个7毛钱,现在至少1.3元,基本翻倍。”与居家隔离的区别在于,工业园区没有任何补给物资发放,全部是企业来承担的。

对于后者,防疫消杀的成本需要企业完全承担。“全厂消杀一次,面积1万平方米,市场的报价是每平方米3元~5元,一共是3万~5万元。大白服是有价无市,都是相互找人帮忙协调,有的甚至100-200元一套;隔离服是30~50元一套,再加上口套、板蓝根、连花清瘟、洗漱用品、床上用品等等。”张立表示,给员工做核酸、抗原也是需要钱的,如果企业自己去请核酸机构上门还需支付上门费。

庞大的开支让企业的利润变薄。

“以前接单的利润空间在5%,现在即使是1%~2%的利润空间也要接单。目前,工厂能生产,也能接订单,但是产能利用率是不足的。”张立表示,对于隔离在家的一线员工,公司也要按照上海的最低工资标准(3500元/月)支付员工的工资。

《上海市全力抗疫情助企业促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对符合条件的企业防疫和消杀支出地方财政给予补贴支持。对零售和餐饮行业重点岗位从业人员按照防疫要求定期开展核酸检测的费用,给予全额补贴支持;对零售和餐饮企业防疫消杀的支出,给予补贴支持。

与此同时,封控地区企业原有的市场份额正在被其他地区所抢占。

李丽所在的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眼镜的企业。“当时浦东封的比较急,留给公司的时间不多,以为封一周左右就可以了,没有预留人员在工厂闭环生产。“李丽表示,眼镜是一个非常市场化的产业,在老客户收不到产品要求退货、新订单不敢接的情况下,公司原来的市场份额眼睁睁看着被其他地区的厂商抢走。

李丽所在的公司每个月的厂房租金、员工工资有400多万元。现在业务基本处于停滞的状态,面临无法给代工厂下订单,要运出去的产品运不出去。如果业务一直这样停滞下去,对公司生产经营和现金流造成重大损失。

当前,上海正推动企业逐步复工复产。然而,对于李丽这样的中小企业并不能一蹴而就。

李丽公司的主仓库在上海,电商仓库在义乌,义乌的仓库库存最多能支撑1个月。此前公司对于原材料、产成品等没有储备太多的库存,一旦复工复产,进行闭环生产,需要从外地购进原材料、半成品,将产品调往外地。

“即使现在开始复工复产,只能说先安排一些关键岗位的人员上班,恢复到以前那种全员上班的水平是达不到的。在上海疫情没有清零的情况下,对于物流畅通程度、客户下单的顾虑都会有一些影响的。”李丽表示,从3月份开始,因为浦东一些小区封控就没有满员到岗,4月基本处于停滞的状况,预计预计5月份的情况也不会太好,今年至少损失3个月的收益。

“虽然政府给企业开了复工复产的会议,但是没有实质性的举措,只是让我们企业做复工复产的预案,通行证的问题没有解决。”李丽表示,希望政府在疫情结束之后,能够针对中小企业推出一些稳岗补贴、税收退回等实质性举措。

不了发票,收不回货款

与租金减免、税收退回、贷款等扶持举措相比,陈宇华更关注什么时候能进办公室。

“公司有一半以上的业务都停下来了。有些货物是在北方找代工厂做的,受疫情影响很小。公司的工厂在南通,货物可以给到客户,但是由于没有办法给客户开发票,回收不到货款。”朱琦表示,公司给客户开税收发票的机器在办公室,客户只有收到发票才能给公司打款。

朱琦解释称,公司所在的商务楼底层是一家酒店,被政府征用,防疫人员驻扎于此,他曾经托人去办公室取物品,最终失败。

在收不到货款的情况下,支付给供应商的货款还是要正常支付的,这进一步加大了公司现金流的压力。

作为一个小企业主,朱琦现在的目标不是挣钱,而是将公司维持下去。“毕竟员工跟了我这么久,需要对他们有所交代。如果公司账上实在没钱,只能从家里拿钱给员工发工资了。”朱琦表示,由于公司员工工资都是根据绩效进行考核的,在资料被锁在办公室的情况下,只能先按照基本工资进行发放;待解封后,拿到绩效考核资料,再进行补发。

陈宇华更关注货品的上柜时间。

作为一家纺织类企业,上海立晋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立晋纺织”)一年的营业额为3000万~4000万元,所做的产品都是有季节性的。比如羽绒服每年的12月份一定要上柜,如果等到春节再上柜就没人要了,会出现大量的存货积压。因此,一旦错过了上柜时间,对于纺织企业而言,是一项非常严重的事情。

“在存货积压、卖不出去的情况下,公司生产、交货面临违约和赔款,与外贸客户、产业链上下游之间会产生大量的诉讼。”立晋纺织相关负责人陈宇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纺织行业上游的纺织厂、印染厂的利润并不高,但市场规模很大,一旦违约和赔款,会面临重大损失。

为了帮助外贸企业恢复运营,一些平台在积极行动。

阿里巴巴国际站紧急推出了“海陆运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拖车+报关+整柜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帮助受物流影响的国际站商家一站式解决出货难题。以拖车运力保障为例,该平台整合江浙沪皖去往上海港的拖车近4000条线路,覆盖长三角地区绝大多数地级市,确保商家的货柜可以顺利运抵港口。

随着复工复产的逐步推进,在政府、企业、平台等多方努力下,相信上海一定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立丽为化名

文章作者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