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撤离”不成立 2017是外资来华第二春

第一财经2017-03-05 22:23:00

作者:李小钢    责编:王培霖举报

近一段时间以来,海外舆论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外资开始撤离中国,而且是加速撤离。就在本月中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部长还就记者的“外资撤离潮”问题进行了反驳。那么,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外资撤离潮”的由来

有关外资撤离中国的传言在2017年伊始便在“社交媒体”中广为流传,并借助新媒体的“转发功能”推波助澜。一个典型案例是美国希捷公司(Seagate Technology)位于苏州的工厂突然宣布关门结束生产经营。更有好事者深度挖掘全国各地有关外资企业关闭的案例在网上进行传播。于是,外资撤离潮就成了一个中国社交媒体的热门话题,并引起了海外媒体的关注。

同时,官方的统计数据似乎也验证了这种传言的可信性。细心的读者发现,习惯以美元作为外资统计口径的中国商务部从2014年起改为以人民币作为引进外资的统计口径,仅用括号注明美元的规模。比如,根据商务部网站数据,2016年1~12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8132.2亿元人民币(约合1260亿美元),同比(2015年为1262.7亿美元)增长4.1%。如果按美元统计口径,2016年的外资引进减少了2.6亿美元,增幅微降0.2%。货币统计口径的改变使2016年中国外资引进的增幅由负转正。

而2017年1月份公布的月度外资统计数据似乎进一步验证了“外资撤离潮”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根据商务部网站数据,今年1月中国引进外资规模为人民币802亿元(约合120亿美元),同比下降9.2%。如果按美元统计口径,降幅达到了14.7%,降幅明显扩大。

微观案例加上宏观数据的双重验证,于是,就有了 “外资撤离潮”的说法。

增幅转负未必是拐点

增幅转负未必是拐点。

首先,打开国家统计局的网站,把中国近十多年来引进外资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引进外资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增长后都会进行回调,而回调均以微调方式完成。数据显示,2003年至今,中国引进外资规模一路高歌猛进,从百亿美元级上升至千亿美元级,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外资目的地国家。但其中也有过四次回调负增长,2016年的这次回调幅度(以美元计)是最小的一次,降幅仅为-0.2%,几乎可以忽略。

至于今年1月份中国以美元口径统计的引进外资规模增幅为-14.7%,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降幅,但从历年1月份外资统计数据看,这一月度降幅,既不是唯一的一次,也不是降幅最大的一次。从商务部网站公布的月度外资统计数据看,2003年至今,1月份增长为负的情况也出现过四次,最大的一次是2009年1月份,降幅高达32.7%。

其次,从联合国贸发机构(UNCTAD)每年发布的年度《世界投资报告》的汇总数据看,总量巨幅震荡一直是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常态。根据联合国网站2月初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第25期)数据,201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量(入)为15250亿美元,比2015年的17622亿美元下降了13.5%。而根据联合国贸发机构去年中发布的《2016世界投资报告》,从2009年到2016年,全球FDI流量确实呈现出了“增少降多”的局面,八年里增加的只有3次,而下降的却有了5次。而且升降幅度剧烈,如2009年的降幅为32.1%,而2015年升幅却高达38%。

最后,再看看全球累计吸引外资最多的美国,更加容易理解引进外资出现波动实属正常现象。根据联合国贸发机构第25期《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2016年美国继续成为全球引进外资(FDI)最多的国家,总额达到3850亿美元,虽然比2015年的3799亿美元仅增长了1.3%,但吸引外资的总额再创历史新高。根据联合国贸发机构分年度的《世界投资报告》,尽管美国一直是全球“招商引资”的大户,但从2007年到2016年的十年时间里也出现过四次负增长,增长曲线更是上蹿下跳,振幅巨大。有二次的升幅超过了100%,但也有两次的降幅达到了50%。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引进外资年度/月度增幅出现负增长属于正常现象,而非“外资撤离潮”和拐点的开始,个案也不能代表整体。而且,从全球外资流量变化情况看,以及与全球引进外资的超级大国美国相比,中国引进外资的走势更加稳健和向好。

另一拐点已经开始

中国引进外资向好的信号就是引进外资的产业结构开始转型,一是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二是一般制造业和一般服务业向高科技制造业和高科技服务业转型。

这是中国利用外资已经开始的另一拐点:转型。根据商务部网站发布的外资国别数据,2016年在中国引进外资总量稳中微降的情况下,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71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3%,占外资总量的70.3%。“两高”产业外资也继续高速增长,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955.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6.1%。而高技术制造业中的医药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55.8%和95%。

2016年引进外资国别还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来源于七国集团(G7)部分国家的外资呈现大幅度增长,其中,美国增幅达47.9%,德国增幅达73.7%,英国增幅更是达到了104.6%。即便是连续四年增幅为负的日本,其降幅也大幅度趋缓,由2014年的-38.7%、2015年的-25.9%大幅缩小至2016年的-2.49%。

上述数据显示,这种转型已经获得了中国主要外资来源国(排名前十)的认同。

外资投资中国的第二春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FDI最主要目的地国家之一,累计吸引外资规模高达1.8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全球排名第二。从中国引进外资的实践看,凡是开放度越高的产业部门,其产业全球竞争力也越强,最典型的代表产业就是一般制造业。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相关产业的长足进步,中国政府对外资的态度会发生转变吗?这一点中国的领导人代表政府已经向全世界作出了回答。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多个国际场合表达了中国引进外资政策的“三个不会变”:一是引进外资的政策不会变,二是鼓励外商发展、提供保障服务的政策不会变,三是提供环境支持的政策不会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多次提出,将营造更加公平、更为透明、更可预期的投资环境,中国要始终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热土。

为了更好地促进外资在中国的发展,国务院在今年初又发布了《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简称20条),对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这对外资是一个大利好。种种迹象都表明:外资中国的第二春来了。

外资中国的市场机会巨大

根据《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第25期),2016年全球FDI流量中收购兼并(M&A)达到8300多亿美元,占比达到55%的历史高位。这表明全球跨境投资将更加关注对现有企业资源的整合。这预示着中国有了吸引外资的重要筹码:经过30多年发展积累的丰富企业资源,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这将是新一轮中国引进外资的重要资源。

尽管现在中国的人均GDP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但总量已超过10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尽管“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增速有所放缓,但7%左右的增速仍然处于全球第一梯队。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多年来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就是中国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国际贸易统计数据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市场机会。贸易顺差表明一国的总体“供应”能力强大,红海市场,竞争激烈。贸易逆差表明“需求”能力巨大,蓝海市场,竞争友好。多年来,中国货物贸易顺差而服务贸易逆差可能是未来中国引进外资的一个风向标。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外国投资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文章作者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