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乐嘉利宝首席执行官:年人均消费100克的中国巧克力市场商机仍在

第一财经2017-03-30 19:04:00

作者:何天骄    责编:乐琰举报

北美最大巧克力制造商业绩下滑、中国业绩大幅缩水,本土最大巧克力品牌“卖身”被收购……种种迹象显示中国巧克力市场已经出现下行的迹象,一时间,市场人心惶惶,中国巧克力市场何去何从?

3月30日,全球最大的巧克力及可可制造商百乐嘉利宝首席执行官Antoine de Saint-Affrique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尽管市场出现了一些波动,但我们坚信巧克力在亚洲地区发展潜力巨大,巧克力需求会越来越高。毕竟中国内地人均每年巧克力消费量才100克,跟欧美完全没法比。

最近十年时间,巧克力连续保持高速增长,增速持续高于糖果销量的总体增速,占比不断上升至18%左右。然而2014年后,巧克力市场规模连续2年缩水,北美最大巧克力制造商好时发布的2016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净利润由上年同期的2.28亿美元降至1.17亿美元,同比减少近半。被好时寄予厚望的中国市场也表现令人失望,2016年第四季度,好时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大幅缩水16.6%,好时将原因归结为“消费市场整体不景气”。

此外,风靡一时的本土巧克力品牌金帝也被收购,从昔日中国国产巧克力老大,沦落到被停产甩卖,不禁令人唏嘘不已。

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巧克力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中国巧克力市场人均消费量远低于世界水平,从2015年起,由于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巧克力的销售额开始呈下降趋势,截至2016年,中国巧克力零售量总体下降4%。

本土巧克力市场是否拐点已经到来?

在很多中国人眼中,巧克力几乎成了高热量、高糖量、不健康的代名词,吃多了会发胖。他们出于对健康或体重的担忧,倾向于选择更健康和天然的零食,而非放纵自己尽情享用巧克力,这导致了巧克力销售量在中国市场的下滑。

对此,百乐嘉利宝中国区总经理张家淇向记者介绍,这两年,巧克力市场的确出现一些变化,但市场继续增长的整体趋势不变,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中高收入人群将推动未来几年巧克力礼品、顶级巧克力与精致口味巧克力产品的销售量。张家淇还表示:“中国消费者追求巧克力潮流,不仅对健康有益的巧克力感兴趣,还喜爱包括绿茶在内的新口味,并通过尝试创新巧克力获得新鲜体验。此外,中国消费者并不喜欢纯粹的巧克力产品,与水果等产品混搭的巧克力产品更容易让中国消费者接受。”

很显然,市场机会仍在,但是谁能把握住机遇就要看企业如何去做了。Antoine de Saint-Affrique认为:“巧克力公司应该能够做到把握新兴市场、不断创新、提高产品性价比、可持续发展四点,例如在创新方面,需要根据消费者需求去创新,迎合消费者的口味、颜色、健康等偏好进行创新。此外,在渠道上也要根据中国市场的变化去做出调整,例如中国目前电商产业在全球发展最快,巧克力企业也要加强在电商渠道的拓展,让渠道多元化发展。”

作为全球最大巧克力制造商,百乐嘉利宝的高层的观点隐含着对高品质巧克力产品市场的看好,事实上,正如很多消费品行业一样,中国巧克力市场也已经告别了过去粗放型生长的方式,开始向消费升级方向发展。

依靠大众消费渠道的巧克力生产商带来了挑战,包括德芙、好时以及费列罗等品牌。然而,Godiva、Lindt等高端品牌则出现了相反的情况。以价格定位更高的Lindt为例,市场调研公司英敏特的报告显示,该公司全球销售额2015年比2014年同期大增48.3%,而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Godiva的零售店也遍地开花。同时,更多的优质高档巧克力出现在市面上。在2011年~2015年,全球范围内推出的优质高档巧克力产品的数量增加了7%。雀巢、费列罗等巧克力制造商也纷纷发力高端市场。

上海亿兆食品有限公司供应链主管孟燕妮表示:“巧克力在欧洲人均消费量在10公斤,在亚洲市场,日本人均消费量达到1.4公斤,但是巧克力在中国人均消费量只有99.8克。中国市场前景还是被看好的,问题是,企业需要了解到消费者的需求,中国片区那么大,东南西北,可能每个区域大家消费习惯、饮食习惯、购买习惯都不一样,巧克力生产商需要因地制宜,制定更精细化的发展策略。”

据欧睿信息咨询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亚太区今后几年预期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巧克力市场之一,中国的巧克力糖果市场预期从现今的28亿美元到2021年增长至约39亿美元。

文章作者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