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科技主导的未来成为赢家?这位硅谷政客给你提供了一份实战教程

第一财经2017-06-09 11:24:00

作者:俞冰夏    责编:吴丹举报

艾列克·罗斯(右)可能是第一个真正代表硅谷意识形态的政客

有一种书,讲的都是些路人皆知的通理,语言简洁、思路直接、论据充足、结论清晰。这样的书像一盘“健康有机”的蔬菜色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食用这盘色拉抑制当下的享受,却意在追求某种抽象意义上“更好的未来”。健康色拉与其寡淡无趣的本质相反,在这个时代相当受欢迎,它畅销与容易被人接受的现象本身,值得热爱思考的当代人花更多时间关注。

这类社会意识形态,在我看来无疑来自加利福尼亚的硅谷新贵,反映了一种带有点独特气质的“元主流”社会思潮。如果说任何社会的“主流势力”都会通过民主或其他形式进行专政,那么硅谷社会就需要像艾列克·罗斯(Alec Ross)这样的主流思潮定义者及坚定拥趸。我没有从罗斯这本《新一轮产业革命》(也叫《属于未来的产业》,The Industries of the Future)里读到任何我没有从“主流媒体”或“主流人士”那里听到过的“主流想法”,没吃到任何生菜、番茄和牛油果以外的原材料,然而那些想法聚集在一起,并浇上了起提亮作用的有机橄榄油(再加上社交网络上的滤镜)以后,有多大的社会能量还是让我惊讶。毫无疑问,这是一本成功的书,将会成为作者——可能是第一个真正代表硅谷意识形态的政客——参加明年美国马里兰州州长大选的竞选纲领。

《新一轮产业革命》(也叫《属于未来的产业》)

艾列克·罗斯出生在美国矿业大州西弗吉尼亚,他反复强调自己的祖父辈是勤勤恳恳、努力创业的普通工薪阶层(当然他并没有在书里强调的是,自己的父母其实是律师)。作者对自己的“小地方出生”背景以及如何利用这种背景拿捏在手掌心,当然这不等于《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基础论调无常理可循。罗斯认为在全球化的科技革命当中,正是自己的家乡父老——发达国家传统行业的工薪阶层,将会遭到最大的重创。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科技革命——罗斯举的例子当中最有力的莫过于非洲国家的手机普及,甚至做到了美国国内还没能实现的手机支付大规模取代现金和银行卡交易——这些跟不上时代“大方向”的经济实体将不得不面临被彻底淘汰的命运。近年来我从很多在硅谷工作的并无多少政治教育或政治意识的朋友口中听到这一类想法,“产业优胜劣汰”已成为一种“实事求是”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罗斯的书可以说正式把这种意识形态概括清楚——只有一种未来,那就是科技的未来,也就是说:大数据下,只有主流。

指导产业转型可能是罗斯为自己设计的职业规划。罗斯是个时刻追随主流,且不甘落后的人。虽然出生于一个至少在他看来在全球化大潮当中彻底掉队的家庭,罗斯很快意识到唯有互联网和新科技能帮助自己摆脱这种命运。然而他并没有像很多人一样在大学学习计算机,之后去当码农或者硅谷创业家。1990年代初,第一波互联网革命刚起步的时候,罗斯在与硅谷隔着几千里的芝加哥西北大学学历史。每逢暑假,他那些家庭背景更为不凡的同学都会去投行或律所实习,而他只能在一家全是醉汉的乡村音乐酒吧扫地赚钱。罗斯自己的经验其实说明了一个他没有尝试在书中探讨的话题——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进程与真正跟上进程并不是一回事,其间会有相当大的时间差。毕业后罗斯在贫困城市巴尔的摩当了两年中学教师,然后进入非营利机构,从事与促进科技发展相关的社会活动。之后他联合创始了一家关注科技与信息技术的“社会性风投基金”。2008年,罗斯成为奥巴马总统竞选阵营的特别科技与创新顾问——哪怕他并非来自科技行业。后来他又担任了当时的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特别顾问,用他自己的话说,“现在的我已经见了些世面,接触过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几家科技公司和政府部门的最高级别领导层”。

罗斯不遗余力强调“见世面”的重要性(哪怕与人交流实在并非硅谷文化的优势)。还是用他的原话:“在政府工作的这段日子,我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旅途当中。入职前和离职后我也走过不少地方,但为希拉里工作的1435天仿佛让我看到了一个极具冲击力的特写镜头,这个镜头里记录了无数正在改变世界的力量。我到过的国家数以百计,累积了50万英里的行程,相当于往返月球再从美国去趟澳大利亚。”

这本书里类似这样对自己职业生涯成功之不加掩饰的描述,每几页都会有一次,对此你瞪眼睛也好,皱眉头也好,值得注意的并不是罗斯自认为自己见过的世面,而是他位于政府决策者和科技行业之间的纽带作用。《新一轮产业革命》看似是本有关技术新方向的书,其实是一本实打实有关政治新方向的书。罗斯反复强调,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倘若自己在西弗吉尼亚的父老乡亲30年前看到一本这样探讨“未来方向”的书,很可能会早点做出改变的行动。然而我觉得罗斯不可能如此幼稚地认为,一个西弗吉尼亚州的煤矿工人读完这本书后能马上考上斯坦福大学并去硅谷找工作。他的话是说给手里掌握政府拨款的政客听的,也同时是给自己开拓的一条从政道路。在这一代政客的心目中,老工业革命带来的传统行业已经不值得保留。而美国的政治现实刚刚展现了另一面:特朗普恰恰是依靠这些传统行业里的工薪阶层登上总统宝座的,他们的诉求之一正是看不到自己的“未来”。

本书讨论了这么几个罗斯认为未来前景不可忽视的产业:机器人产业、信息技术辅助下的医疗产业、电子货币与支付行业、网络安全行业、大数据行业,以及这本书可能最有意思的观点——全球化下的地理位置。罗斯有个非常激进的观点,认为硅谷已经是全球最为领先的经济中心,且因为它先进的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和人才引入机制,将会保持这个地位至少20年。不仅如此,它将会开始掠夺其他城市的经济产业,比如以银行业为主的传统金融城市纽约,在银行业日益离不开新技术的情况下,很可能也会向西搬迁。

罗斯认为任何地方想建造“下一个硅谷”都已太晚。未来社会中,教育程度高且工资低廉的国家会成为人口输出大国,比如中国、印度和欧洲信息技术发达的波罗的海国家,而硅谷则会输出技术来吞并世界上其余地方的产业。罗斯当然没用“吞并”一词,但作为实体的硅谷对美国本土经济带来的伤害已经开始得到学界关注。比如特列勃·舒尔兹(Trebor Scholz)的《数字民工:作为游乐场和工厂的互联网》(Digital Labor:The Internet as Playground and Factory)就关注了这一问题,直言诸如优步,或者其他很多打着“共享经济”招牌的硅谷公司,实则是数字血汗工厂。优步带来的问题不仅是导致大批出租车司机下岗,还会造成无论来自巴黎还是西弗吉尼亚的资本全部往加利福尼亚的方向流动。更为棘手的是,它们完全跳过了企业的社会保障责任,通常远程雇用最为低廉的外国劳动力,无需遵守最低工资法案,也不为员工交退休金或者购买医疗保险。

罗斯仍持有最主流的本土全球化(Glocalism)观点,认为世界上其他地方完全不该尝试成为下一个硅谷,而应重视自己本来的产业优势,扬长避短,而非弥补不足。想与硅谷竞争是不现实的。舒尔兹提出的一些社会实验,比如为小城市司机提供技术支持,让他们自己开发一款当地的共享汽车软件并成为原始股东,在罗斯看来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但罗斯对其他地方的发展仍非常乐观,他举出一些与农业相关的例子,如新西兰的牛肉与奶制品行业,在来自硅谷的大数据创业公司帮助下可以更有效地分配奶牛和青草疏密程度,由此提高产能和效率。罗斯认为当代农民对自己土壤的知识是不可取代的,硅谷无法从精密检测仪上看到。这并不一定是事实,一家融资能力很强的硅谷科技公司“吞并”一家新西兰农场难度实在不高。如果我们相信罗斯给我们描绘的图景,如果硅谷已领先世界20年,出于保护当地利益的考虑,似乎反而应该发展本土科技行业,以避免全世界人民未来都为硅谷打工的异样景色。

这当然不是多新鲜的事,大型跨国公司早已玩过一波经济殖民。我们需要认识到,硅谷公司目前在企业经营上的套路与诸如麦当劳或可口可乐之类前辈并无实质差异,它们的区别在于对“未来”的重要程度。也就是说,一家成功的硅谷公司在2017年到比如2034年之间的增长潜能是麦当劳的几倍,并将制造出新的“奇点”。罗斯的意图很明显,他认为资本与政府应进一步投入资金,促进科技行业蒸蒸日上。

最后,罗斯非常务实地给各位焦虑的家长提供了一个未来人才必须具备的才能组合:一门程序语言加一门外语(作为相信数据又见过世面的元主流者,罗斯认为普通话最好)。对我们中国家长来说这简直是句废话。像很多此类畅销书一样,它给你的全是触手可及的满满正能量,不给你的则是残酷的现实:人与人之间的激烈竞争不会因为人人学会编程而结束,贫富差异导致的教育资源不公远没有找到解决方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政治博弈关系更不像罗斯描述的那么简单。任何真正“见过世面”的人都知道,世界变化莫测,每个个人的需求与才能也各不相同,把世界看作一个单一整体来预测走势并紧紧跟住潮流,是种并无事实依据,只因信徒众多才成立,且只可能事后诸葛亮的想法。但如果你想现在上车,那么《新一轮产业革命》提供了一本成为一名“元主流”未来公民的实战教程。

文章作者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