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跑了75万公里,他拍下你从未想象过的美国另一面

第一财经APP2017-08-15 13:27:00

作者:钱梦妮    责编:吴丹举报

摄影师杰夫·布罗斯在过去20年里拍摄了美国各地的麦当劳。图为明尼苏达州,2004

新墨西哥州,2002

废弃的福特卡帕德工厂,底特律,密歇根州,2007

HO燕麦籽储存塔,水牛城,纽约州,2003

美国是什么样的?是纽约时代广场上耀目的霓虹灯,是永远伫立的自由女神像,还是好莱坞山上的大字招牌?

在摄影师杰夫·布罗斯(Jeff Brouws)的镜头下,美国是空寂的。他拍下的场景,与人们脑海中的美国截然相反。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只有旷野、铁路、堆谷物的巨型建筑,以及废弃的核试验基地。

过去二十多年里,布罗斯拍了大量这样的“文化景观”,它们几乎构成了另一个美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布罗斯开始关注城市问题,用照片记录种族隔离和去工业化运动的影响。无论城郊还是市中心老城区,那些地方都破败不堪,呈现出美国富足、繁华、消费主义的背面。

布罗斯自称“视觉人类学者”,用外国人或外星人的“外来者”眼光审视早已熟悉的文化。

“对许多美国人来说,这些地方根本不存在,因为商业雷达探测不到那些平凡落后的边缘地带。”他在接受第一财经邮件专访时写道,“而视觉人类学家会收集文化物品、记录对文化社会的观察,使用历史、政治、经济规则以及个人经验完成最后的摄影作品。”

也就是说,以摄影为工具,他所做的工作是把肉眼看到的东西展示出来,同时为人们提供大量分析与探讨的空间。

“通过这种方法来拍摄照片,可以拓展摄影的边界,每个项目的深度与时间跨度也会因为内涵而远胜于普通的作品。”他举例说,比如一张2001年某家麦当劳连锁店的照片可能并不稀罕,但是如果连续20年不断地拍各地的麦当劳呢?

连续不断地重访同一个空间也会让拍摄记录变得极其宝贵。布罗斯喜欢这种记录历史的“魔法”,他拍过某座被废弃的建筑物,之后很快就被推倒拆除了,就像不曾出现过。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个小偷,带走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过的好东西,卷土而逃。”他说。

购物中心停车场

沿着铁轨一直走

1955年,布罗斯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南部一个叫做戴利城(Daly City)的小镇。这里曾是奶牛场,农场主约翰·戴利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把私有土地卖给了地产开发商,建造了大批低成本住宅楼。这位开发商极力主张城市郊区的大面积扩张,戴利城因此成功变为旧金山主城区的卫星城。

布罗斯回忆自己的童年与所有平凡美国小孩一样,就像是“用饼干模子刻出来”。他与父母住在社区房子里,“和那个年代许许多多的家庭一样,他们在我七岁时就离婚了”。没过多久,布罗斯跟随母亲搬去旧金山湾区的另一个住宅卫星城圣马特奥。青春期的他,性格孤僻,每天放学都要沿着铁轨散步,那是布罗斯第一次见识到这个国家的“背面”。

“交织的铁轨从一幢幢工业建筑之间穿过,轨道下面铺满碎石子,这些景象与美国郊区那些过分整洁的房屋立面、花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说。还有些大城市周围预留出来的空地,杂草丛生,没有任何美感与功能,仿佛被暂时遗忘。摄影师把这些地方比喻成像城市的“腹部”,脆弱而敏感,却令他着迷。

有评论家认为,布罗斯对后工业化主题、老城区社会化景观、铁路历史、铁路建筑结构的兴趣,都深深植根于他的青少年时光。

13岁时,他开始自学摄影。先是从朋友手里以25美元的价格买了台二手35毫米科士达照相机,然后又在学校找了个空房间做暗房。“我特别喜欢自己待在那个安静的空间里,享受绝对孤独的状态。”他告诉记者。

那段时间,常年饱受糖尿病困扰的母亲逐渐失明了。布罗斯的亲友觉得,他是想用摄影这样的方式弥补母亲失去的视觉,他也并不否认这种动机。

不过,吸引他开始拍照最显而易见的原因还是火车。

布罗斯每天沿着铁轨到处走,自然就想拍下所见的场景。渐渐地,他不再满足于步行能及的范围。布罗斯一度跟随着好朋友与他的父亲,开车跑遍整个加州,看火车穿行而过的各种地貌。

“这为我开启了之后漫长的公路旅行。美国西部那无垠宽广的空间,不断看到新鲜的地方,最终让我在30多岁创作出了在美国高速公路上的系列摄影作品。”布罗斯说。

他并不否认,父母离异之后,自己花了很长时间去适应,“我并不会自怨自艾。我相信,生活里所有的经历都会影响之后作为艺术家的创作。”布罗斯在成年后回到家乡,已经是知名摄影师。他拍下那些被重新粉刷一新的房子,粉色、蓝色、绿色,以及整齐划一的美式房屋形态,映衬着美国普通中产家庭的生活,似乎也能从中看到他的童年。

重新粉刷的房屋,从中能看到摄影师幼年时代的家乡记忆

高速公路系列,纽约州,1991

人类的痕迹

布罗斯拍摄了30多个系列,横贯美国的旅行简直数不胜数。硬要他说个数字来量化的话,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他借助各种交通工具跑的路程已经累计近75万公里。

拍摄项目总会以不同的方式开始。有的来自他那大量的阅读,有的则是来自朋友,甚至某些主题他在时隔多年之后还会重新捡起来。

1987年春天,32岁的布罗斯在计划去加州“死亡谷”的旅行。研究路线的时候,在地图上发现了一块巨大的荒地,显示为“被美国政府作军事目的使用”。立刻,他脑子里的阴谋幻想全面启动,开始想象在那里埋藏了多少勾当与野心,而这些都不为人所知。

那时的他不再满足于拍一些看起来很美的作品,而是希望照片本身能够产生教育意义,甚至可以引发社会讨论。

“我在初中读到广岛的故事感到深深的震撼,并且再也无法忘怀。现实中,各国之间的核武器军备竞赛还在不断地制衡着世界政治局面。其实研发、试验、储存核武器都会对当地环境构成极大的威胁。这是人类正在酿造的危机中最为显著的一个,可是大部分人却在回避这个问题。”他说。

带着这些想法,他开始探索在过去半个世纪里美国核武器试验的历史痕迹,拍下系列摄影作品“Trinity核试验之后:美国核试验景观的残骸与现实”。

布罗斯尝试了一种具多面向的、带有人类学角度的拍摄方法。通过视觉呈现出核武器年代标志性的一些建筑物、装置,早期核试验遗留下来的残骸,以及没有公开的正在服役中的核武器装置。那些设备与场地,随着历史远去而成为国家意识当中不易察觉的空隙。

同时,他还特别拍了那些当代核设施、实验场地、导弹发射竖井是如何被“隐藏”起来的——它们通常都躲在荒山野外,由于地形而巧妙躲开开车经过路人的视线。这似乎也象征了所有关于公众重大议题背后的隐形真相。

第一次关注到城市问题,则是在1997年。

42岁的布罗斯开车去西海岸,正在绞尽脑汁地想着下一个项目该做些什么。在纽约州水牛城,他遇到了命中注定要面对面的景象:后工业化的环境和老城区破败的贫民窟,它们仿佛在共同讲述关于美国文化真实发生的截然相反的故事。事实并不总是那么美好、奔放,像布鲁斯·斯普林斯汀唱的那样“奔跑在美国梦的路上”。

同时期他读了许多关于文化地理方面的书,其中影响最大的两本书是社会批评家詹姆斯·霍华德·康斯特勒的《无处地理学》(Geography of Nowhere),以及建筑理论家罗伯特·文丘里的《向拉斯维加斯学习》。

“我对于拍摄日常景象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这两本书就为我介绍了’日常’这个概念,它可以毫不特别却同样充满趣味。我学会了判断眼前的景象,分辨出哪些是值得拍摄的’日常’,可以变得重要、有趣、揭示出有分量的意义。”他说。

布罗斯说他好像被授予了某种拍摄许可证,开始把镜头对准商场、仓库、停车场、快餐店等场所。而这些往往是平时最为常见,最熟视无睹的东西。他决心要用摄影来作为工具,作为一名见证者,记录下沿途看到的景象,并将自己的观点注入其中。

杰夫·布罗斯的系列作品“重新粉刷的房屋”将在第四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PHOTOFAIRS Shanghai 2017年9月8日-10日,上海展览中心)展出。

对话布罗斯

我无法想象住在喧闹拥挤的城市里

第一财经:你最喜欢哪个城市,背后有什么故事?

布罗斯:纽约州的水牛城。那里曾是美国最大的谷仓,至今还竖立着许多超大规模的谷塔。那里经历了后工业时代的萧条以及经济振兴。我通常每年都会去两次,记录下粗粝的郊区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

20年前我读过一本书名叫《坚固的大西洋》,作者雷内·班汉讲述了美国工业建筑和欧洲现代建筑之间的关联。那本书里就讲了水牛城这些谷塔的历史与文化发展。德国建筑师埃瑞许·孟德尔松在1925年到访水牛城,给这些谷塔拍了许多照片,它们在欧洲流传甚广,最后被勒·柯布西耶看到。据说,这位建筑大师从中得到启发,演变成之后国际流行的建筑样式,飙高的摩天大楼,正如同那些几乎垂直于地平线的粮仓。

第一财经:你的摄影作品里没有一个人出现,但观者却可以把空荡街区与自己连接起来。你的主题都是沉重的,可是画面色彩、结构却相当美丽,你怎样看待这种对比?

布罗斯:“不在场”永远都是另一种“在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都能从这些图片里找到一些共鸣。可能会有些异样的感觉,但说不定我们在干干净净、整洁完美的城郊住宅区会感受到比这更加异样的东西。

作为一位职业摄影师、艺术家,对于画面美学基本上是我不由自主就做出来的,比如怎样取景。可能这些场景事物在通常人们的认知里并不是“美丽的”,但事实上,谁说我们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没可能散发出某种内在的美感呢?

我特别喜欢不断重访曾经拍摄过的地方。很显然,第一次就只看到最表浅的“最好的东西”,多去几次,再做些研究功课,看看相关主题的书,或是跟附近的居民多聊聊,往往会加深你对该地的整体理解,最后体现为在视觉上也就更为丰富。

第一财经:你现在住在哪里,喜欢这座城市吗?

布罗斯:我目前住在纽约州的斯坦福维尔,已经在这里待了十年。这边非常乡村。随着年纪增长,我越来越喜欢安静和孤独。我们属于一个小型的社区,当中围绕着Hunns湖,大家彼此之间的关系也都很亲近。现在我根本无法想象自己住在曼哈顿那种喧闹拥挤的城市里,那样绝对会感官过载。(本文图片均来自艺术家官网)

Trinity核试验之后系列,1987

文章作者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