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美联储百亿美元缩表的“魔鬼细节”

第一财经APP2017-09-21 09:37:54

作者:周艾琳    责编:林洁琛举报

魔鬼总是隐藏在细节中。北京时间9月21日凌晨,美联储议息会议正式宣布,被动式的缩表进程将于今年10月如期开启。对于这一符合预期的结果,仍存在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尽管短期影响不大,但缩表的长期市场影响值得密切监测。

五年缩表四成 等于三次加息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根据美联储既定的缩表方案,我们判断,本轮缩表将延续至2023年,表内资产规模和所持证券规模均将大致缩减至当前的60%。而这一缩减幅度的累积效应约等于进行三次加息。”

在今年6月发布缩表的详细方案后,美联储于7月随即更新了SOMA账户(美联储系统公开市场操作账户)的预测报告,依据既定的缩表方案,以今年10月为起点提出了三种可能的缩表路径。

在“高负债”、“中负债”和“低负债”的不同情境下,美联储的证券持有规模需分别降至3.5万亿、2.9万亿和2.4万亿美元。“我们认为,美联储缩减资产端的证券持有规模,是为了将负债端的准备金调整至合意水平,从而修复其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效能。因此,长期的最优证券持有规模应该盯住最优准备金水平。”程实对记者表示。

美联储相关研究表明,资产负债表正常化后,准备金规模的合意范围为0.1万亿-1万亿美元。若将现有准备金规模(截至9月13日)调整至合意范围的中枢,则表内的证券资产规模至少需要缩减1.81万亿美元,降至2.44万亿美元左右。因此,在三条路径中,“低负债”路径更符合当前实际,可以视为缩表路径的预测基准。

以此为基础,工银国际判断,本轮缩表将延续至2023年,共历时5年,总体缩表幅度约为1.85万亿美元,“瘦身”后的证券持有规模约为2.41万亿美元,表内资产规模约为2.62万亿美元,均约等于当前规模的60%。

更进一步,若将上述的基准路径拆解为月频步骤,可以勾勒出更为清晰的缩表进程,并推断出缩表的阶段性影响。据工银国际测算,若遵循美联储既定的缩表方案,从2017年10月至2019年7月,表内证券资产较快下降,累积缩减幅度迅速达到6760亿美元;此后,下降速度大幅放缓,直至2023年4月累积降幅达到1.85万亿美元,完成缩表目标。如果美联储表内资产缩减6750亿美元,相当于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25个基点。有鉴于此,预计至2018年10月,即缩表一年后,累积影响将约等于半次加息。至2019年7月和2021年6月,累积影响先后上升至1次和2次加息。整个缩表进程完成后,累积影响近似于3次加息。

AIG首席经济学家莫恒勇此前则对第一财经记者称:“缩表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从开始100亿慢慢的加到500亿,我估计到2020年底,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会由今年年底的4.1万亿下降到2.9万亿,下降幅度大概是1.2万亿美元左右。”

他提及,“如果两年缩减6750亿美元,相当于加息一次,估计3年间会下降1.2万亿美元,所以相当于两次25个基点的加息效果。”

关注被动缩表下的“Smart Sell”

美联储缩表将以被动缩表方式开启,即停止对定量到期后的国债和MBS的再投资,而不是主动抛售,但过程中的意外仍需要密切监测。

程实对记者表示,缩表进程的细节表明,2019年潜藏着重大的政策拐点。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美联储可能启动“Smart Sell”操作,即利用被动缩表进程中空置的缩表配额,相机主动卖出长债和MBS,以针对性地修复收益率曲线。总体而言,本轮缩表进程的短期影响较弱,但长期影响显著。

中金公司此前分析称,理论上未来12个月的缩减总规模为1800亿美元国债和1200亿美元MBS。由于美联储并不持有一年以内到期的MBS(仅有非常少量、约57亿美元的机构债),因此初期实际可缩表规模也将小于这一上限水平。这种缺口也可能就是“Smart Sell”的空间。

程实也提及,如果“Smart Sell”如期启动,则将进一步加速长期强效应的释放,因此风险偏好有可能受到持续而剧烈的冲击,引发美股等风险资产估值的大幅调整,并对美元走势形成有力支持。同时,“Smart Sell”可能渐次导致自然利率低于实际利率,货币政策转入实质性紧缩,从而对美国经济复苏产生真实挑战。

本次议息会议后,美元应声而涨,美股则小幅下挫。这主要源于偏鹰派的前瞻指引所带来的一次性冲击,而非缩表进程引致的趋势性影响。至今年年末,美联储累积的缩表幅度仅为300亿美元,难以改变超额准备金过剩的局面,因此不会引发市场的剧烈反应,更不会改变美联储的加速加息立场。第三次加息有望于12月如期落地,推动基准利率向温和通胀率移动,为明年的大规模缩表做准备。

但是,长期来看,缩表的累积效应将近似于三次加息,其较强的作用将渐次显露。因此,机构预计,当明年基准利率区间上升至1.75%-2.0%后,美联储将对加息持有审慎态度,逐步放缓加息步伐,以避免与缩表的强效应产生共振。

文章作者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