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新冠进入常态化防控,如何建设时刻警醒的传染病预警体系

第一财经2023-03-31 22:33:30

作者:钱童心    责编:陈姗姗举报

本周末,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首届感染合作论坛暨东方国际感染病学术周(Oriental ID week)将在上海开幕。

3月31日,在会议开幕前一天的一场病原微生物网络临床预警论坛上,大会主席、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虽然今年世卫组织指出,有信心说新冠大流行将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新冠进入常态化防疫阶段后,疫情仍会继续演变,病毒突变引发的地方性流行还会经常发生,未来其他新发传染病的再次流行也是我国必然会遭遇的公共卫生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张文宏提出,为了能够做到早预检和多点触发,建立基于医院的传染病病原监测网络实验室,建立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早期诊断体系,提高预测预警及防控能力,是当前迫切的现实需求,也是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重要的战略任务。“我们需要一个协同创新的平台。”张文宏表示。

论坛上,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与国内几十家省市级医院以及诊断中心建立了合作平台,共建临床病原微生物网络实验室,覆盖到全国的各个区域。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研究院王伟炳教授在论坛上介绍了传染病监测数据与科研应用,他特别强调了大数据技术如何用于传染病的监测,并强调提高大数据使用的透明度。

王伟炳表示,大数据已经在流感等传染性疾病的监测方面发挥作用,例如谷歌就发布了流感趋势。不过他强调,应该要警惕所谓的“大数据傲慢”。

“现在大数据的作用替代不了专家,我们要防范’数据自大’带来的风险,应该鼓励大数据和小数据齐头并进,提高大数据使用的透明度,加强对大数据质量的评估。”王伟炳表示。

王伟炳介绍称,在新冠疫情进入常态化防疫阶段后,上海已经建立起1.2万人的队列长期跟踪,同时依托上海各医院的发热门诊等医院数据,动态刻画了疫情的发展,建立起上海感染率的趋势预测。

他在论坛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个队列的样本量还太小,上海也在思考往后如何继续维护和发展。”

王伟炳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正在关注GPT这类大模型在病原监测方面的作用。“机器学习是目前预警预测的一种趋势,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已有的数据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AI很难纠偏,专家不可或缺。”他说道。

在谈到传染病监测如何用于科研的趋势时,王伟炳表示:“应该打通部门、机构间与传染病相关数据的壁垒,实现多元数据共享;在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多个环节,尤其是在传染病危险因素的节点上,建立传染病监测预警平台,最大限度提升传染病预警的敏感性和及时性。”

他还称,应充分发挥我国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优势,建立多系统、多部门、多层级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及平台。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是由国家卫健委于2021年4月16日批复设立的,主要任务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传染病专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我国感染性疾病的救治水平。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首届感染合作论坛将持续一周,覆盖各个亚科学,涉及细菌耐药、真菌、结核、艾滋、新发传染病、重症感染、肝病、移植相关感染等,并针对传染病的临床诊疗体系建设、疾病防控体系在流行病学监测的应用、以临床研究促学科发展和临床研究联合体建设等主题进行讨论。

3月31日,器官移植与感染论坛发布了《实体器官移植受者新冠病毒感染诊疗专家共识》;此外,大会也高度关注医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疾病精准化诊治的推动作用,并发布了一份针对肝病临床研究和诊疗的《肝硬化标准数据集》,有助于提升疾病诊治的信息化、标准化和智能化水平。

文章作者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