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每年约有30万人等待器官移植挽救生命,但每年仅有约1万人,可以获得器官并接受移植手术。
因此, 如何公平、透明地接受人体器官移植, 是器官移植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近日有媒体称,地方红十字会要求医院捐款才能获得器官的信息。对于这个问题,《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文章《红会回应器官捐献的质疑》。国家卫计委昨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也就此话题作了回应。
当前我国器官移植的受体选择一般由各医院掌握, 主要依据适应症和禁忌症、医疗费用的支付能力、排队先后顺序等。2007年出台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明确规定,申请人体器官移植手术患者的排序, 应当符合医疗需要, 遵循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在宝贵的器官面前, 患者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不过,条例未对如何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分配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为了保证器官的分配能够公平公正地进行,中国组织研发了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这个系统严格地遵循器官分配的政策,以技术手段来最大限度地排除和监控人为因素的干扰,以患者病情的紧急程度和供受体器官匹配的程度等国际公认的医学需要、医学指标来对患者进行排序,实行自动化的器官匹配。国家卫计委也将正式出台人体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的暂行规定,在全国强制使用这一系统。这个文件已经在高层签字,很快会下发。”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邓海华称,该系统测试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在测试期间,一共有38家器官获取组织通过系统成功完成了353个捐献者捐献的720个大器官。系统稳定运行,已经可以在全国进行推广使用,该系统将于近期正式上线运行,确保器官捐献移植工作透明、公开和可溯源性。“截止到7月8日,共有2495个大器官进行了捐献。由于这个系统此前是试运行阶段,并不是所有的捐献器官都进入了这个系统,其他的器官按照过去的模式来运作。不过,以后将会强制性把所有捐献的器官都纳入这个平台,进行公平公正的分配,排除人为干扰。”
近几年,原卫生部制定了30多部配套文件来贯彻执行《人体器官移植条例》,采取严格准入器官移植的资质,规范活体的移植,禁止“旅游移植”,开展移植数据的科学登记评估,联合公安部门打击违法器官买卖等。
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从2010年启动,各级红十字会配合卫生部门的工作。邓海华给媒体提供的数据说,公民去世以后的器官捐献,占器官来源的比例从三年前的几乎是零提升到目前的15%,肾脏的比例占到了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