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关键在于机制建设

第一财经APP2017-09-26 11:26:32

作者:祝嫣然    责编:李秀中举报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成为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加快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抓手。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需要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创新配置方式,更多引入市场机制和市场化手段,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

新时代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促进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贾康25日在“互联网+时代的政府资源配置创新与监管研讨会”上表示,公共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实际上可称为引入竞争机制,公共资源配置水平提高的关键是机制建设。市场化就是市场竞争机制要合理充分地起作用,最后落到绩效导向上,形成更好的结果。

贾康认为,运用互联网+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做得更便捷,更高效,更阳光化,有利于减少交易费用,满足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诉求。要处理好信息化概念下与电子交易平台对接的体系建设问题。招投标采购、服务、监管三类平台,这样的体系对应的是整个公共资源优化配置中系统工程式的全景运行。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由谁来建?关于公共资源交易系统建设运营模式,中国招投标协会专家、易招标CEO张利江表示,目前根据运营主体不同电子招投标交易平台分为三类,即政府交易平台、央企交易平台和第三方交易平台。

张利江介绍,从平台的建设周期来看,第三方交易平台表现最为抢眼,最低仅需29天,政府交易平台最低为16个月,最长则达6年之久。在实际应用方面,央企平台的应用最为深入;在投诉通道设置方面,从整体看有待加强,但第三方平台的比例相对最高,政府平台的比例最低;在与公共服务平台对接方面,表现最积极的是第三方平台,央企平台居其次,再次是交易中心的平台。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湖北、山西、山东菏泽等多地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方面卓有成效,并在引入第三方交易平台方面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探索,真正实现了全流程电子化操作,成为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建设运营的范例。

湖北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丁贵桥介绍,湖北建立起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集交易、服务和监督为一体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其中,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把所有类型、所有区域的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一网打尽”,彻底解决了分区域、分行业重复建设交易系统的问题。

“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只是完成了平台整合第一阶段的工作任务,下步工作重点是以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水平为目标,推动公共资源配置向着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大效益方向发展。”丁贵桥说。

山东菏泽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则是引入第三方交易平台,按照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公开透明、安全高效的原则以及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建设和运营。

菏泽市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监督管理局局长潘炳波表示,这既解放了政府建设运营交易平台的精力,同时也更好地满足了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个性化需求,有利于真正贯彻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为转职能、增效益、促公平、防腐败做出贡献。

山西省发改委法规处副处长常江林也认为,引进第三方交易平台实现市场化,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要求。但必须加强监管,比如山西在引进第三方交易平台的时候设立诸多条件,第三方平台只要符合这些条件都可以引进,做到公平、公开、透明。

目前,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还面临着诸多问题。河北省发改委法规处副处长高边军表示,目前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存在定位不清,运行不规范,市场化等各种矛盾,本质上还是如何把握和处理放管服与加强监管之间的关系问题。

“市场主体对电子交易安全可靠信任度不高,是当前影响电子化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科学的、公正的监测认证标准以及提高市场对监测认证的认识,对于第三方平台在重大领域、重大项目当中的应用有重要的影响,有关方面应该作出部署。”高边军说。

高边军表示,改革的关键仍然是通过充分发挥市场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交易机制和规则。因此如果不对体制、机制做出根本性的改革,政府配置资源的市场化改革就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对此,与会代表提出了三项政策性建议。第一,有必要对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资产及运营现状组织调研和评估,界定公共资源的范围,准确定位平台的职能,充分发挥其公共服务作用,依法清理平台收费项目及相关文件;各级政府应慎重建设交易场所和交易系统。

第二,公共资源交易场所建设以及交易系统建设运营,应采取竞争性手段,坚持市场化发展的原则,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不得借其行政权力和影响力,非法干预、限制具备能力的市场主体依法建设和运营交易场所和交易系统。

第三,各类市场主体应自觉履行公共资源平台整合的法定义务,发挥各自专业及管理优势,以促进国家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实现。

文章作者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