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德国“隐形冠军”之父:全球化大趋势不会因特朗普而中断

第一财经2018-10-22 14:41:53

作者:吴将    责编:盛媛举报

自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以来,一直扛着反全球化大旗横行,一年多来,反全球化之风多少也吹到了大西洋彼岸的欧洲。这会否阻碍全球化进程?在当前局势下,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应对?中国企业对德投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近日,第一财经记者对德国“隐形冠军”之父、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进行了独家专访。西蒙认为,当前由特朗普掀起的反全球化浪潮正席卷全世界,这的确会减慢全球化的进程,但全球化大趋势并不会因此而中断。

对于受到贸易摩擦影响的中国企业,西蒙认为,首先应该积极开拓其他的出口市场,其次则需努力提升产品质量。他说:“提升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

美对德逆差的责任在美国人身上

第一财经:你在讲话中提到特朗普只会减缓但无法中断全球化进程。但目前,反全球化的浪潮似乎正在全球上演,从英国脱欧到民粹主义政党在欧洲快速崛起,另外今年全球贸易增速也开始回落。你对全球化仍然保持乐观吗?

西蒙:全球化是一个长期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并不会一蹴而就,有时候进展迅速,有时候也可能发生倒退。当前由美国总统特朗普掀起的反全球化浪潮正席卷全世界,导致民粹主义在英国、波兰、匈牙利甚至德国蔓延,造成了支持全球化和反对全球化两类人群的对立。这的确会减慢全球化的进程,但我并不认为全球化大趋势会因此而中断。

这主要出于两个原因:第一,全球化可以给经济发展、企业运营、个人生活方面带来很多高效优势,只是部分人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这点。第二,全球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例如,印度人均出口额不到中国的十分之一,而中国人均出口额不到德国的十分之一,德国对仅1000万人口的瑞典出口额要超过拥有12亿人口的非洲。但这样的情况不会一直持续下去,较为落后的国家想要发展就必须先加强出口,然后用赚得的外汇换取进口高新技术产品,用来加强本国的基础设施、工业的建设。

第一财经:特朗普曾多次公开批评德国的贸易政策,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是否会给德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西蒙:的确,在德国,人们也担心经济和出口受到特朗普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有趣的是,当特朗普谈到美国对德国(及其他国家)贸易逆差时,他从来只关注传统意义上的货物和商品,而不提及美国在服务和软件方面的输出。类似谷歌、微软这类互联网公司的服务、软件输出不会体现在贸易平衡表中,如果把它们在海外的利润也整合进去,情况将截然不同。

美国对德国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这难道是德国人的责任吗?德国产品质量好,受美国民众欢迎,这并不是德国人的错,而是美国自身的问题。美国人自己放弃了制造业,想当年,通用汽车也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最后却落得以破产收场,如今制造业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还不到12%。特朗普对其他国家在贸易逆差问题上的指责也同样站不住脚,真正的责任在美国人自己身上。

中企应积极开拓其他出口市场

第一财经:在当前全球贸易局势趋紧的情况下,你还会建议德国企业继续到中国投资吗?

西蒙:中国和德国在经济方面的合作前景广泛、极具潜力。已有300多家德企在江苏太仓落户,投资总额数十亿美元,其中近50家是所属行业的全球“隐形冠军”。如果美国的政策阻碍了德国企业的出口或对外投资,那么显然中国是一个相当有吸引力的选择,因为这里有快速发展的市场和旺盛的需求。

我举一个身边的实际案例,德国有一家肉类出口商,之前主要的出口对象是俄罗斯。但因为美国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这家企业无法再把肉类出口到俄罗斯,于是他们转而把目光投向了东亚,在中国、日本和韩国投资开拓市场,不但因此填补了美国制裁俄罗斯带来的缺口,而且还赢得了更多的买家。

第一财经:对于受贸易摩擦影响的中国企业来说,它们应该如何开拓新的市场,你有何建议?

西蒙:我有两个建议给正受到贸易摩擦影响的中国企业。首先,正如我在上个回答中提及的肉类出口商例子,中国企业应该积极开拓其他的出口市场,比如欧洲、亚洲其他地区及澳大利亚等。其次,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在这点上,中国企业较以往已改进不少,但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尤其在国际知名品牌的打造上。当前全球排名前100名的品牌中,中国只有华为(第70名)和联想(第100名)上榜,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当然这也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投入。在汽车工业方面,我们能看到吉利、蔚来正在为此努力,这是很好的方向,让我们拭目以待。

中企有潜力成为德企最大竞争对手

第一财经:今年7月,德国经济部以国家安全为由叫停了两起中企并购德企案。你是否认为德国社会存在一种观点,即担心中企通过并购快速成长从而对德企的市场竞争力造成威胁?对此你怎么看?

西蒙:的确有这种潮流,主要在政府和民众层面,经济界人士对此并不怎么担心。如果仅从数量上看,过去两年,德国在中国并购了162家企业,而中国在德国不过并购了32家。德国社会大部分人对中国缺乏足够了解,他们并不清楚,相对于德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和所占的市场份额而言,中国企业在德国影响力十分有限。

我个人认为,中国企业最近几年在德国的并购速度猛增,在大部分德国人对中国缺乏了解的情况下,这引起德国社会的担忧也是正常反应。我建议中企适当调整脚步,同时客观地对外披露企业信息,可以有效减少外界因误解产生的担忧。以今年初吉利收购戴姆勒约9.7%股份为例,在事先没有任何信息披露的情况下,一夜之间吉利就成了德国汽车巨头戴姆勒的最大股东,这难免会引发德国社会争议和政府监管。

这并非是在针对中国,而且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早在近90年前,通用汽车收购欧宝就让德国人初识了恐慌的滋味。在二战后,通过马歇尔计划,美国可以说控制了整个西欧经济,上世纪70年代德国曾经流行一本书,此书宣扬了一种观点,认为德国将会完全沦为美国的“殖民地”。20年后,日本人开启了全球“买买买”的进程,同样引发了类似的恐慌。然而实际上,美国人和日本人并没有因此就在全世界占据了统治地位,当然,中国人也不会。

中企在德国并购企业及设立分公司还处于初步阶段,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德国人对中国企业的担忧,更多是缘于不了解和信息的不畅通。他们并不知道在太仓有300多家德企,甚至很多德国人不知道中国市场最热销的汽车品牌是德国大众。中国人完全可以对德国人说,大众汽车是庞大中国汽车市场的领头羊,而你们居然担心我们去德国买几家企业?

第一财经:你认为未来中国的“隐形冠军”企业数量有没有可能赶上德国?

西蒙:我认为完全有可能。当然这需要很长的时间,也许数十年。就我看来,中国企业有潜力在未来成为德国企业最大的竞争对手,但两国企业都没必要为此担心,因为竞争也可以是良性的。

现代企业如果想要快速发展,就应该全球化,而不应把自己局限于在单一的区域或市场中。我们的西蒙顾和管理咨询公司(Simon kucher & partners)就在硅谷、上海、伦敦、法兰克福等全球最具经济影响力的地方设有独立办公室。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全球化如此重要,并且其趋势不可能被特朗普中断的原因。

文章作者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