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百道两度回应“蜘蛛”问题,茶饮品牌安全问题成隐忧

第一财经2021-10-11 19:38:54 听新闻

作者:揭书宜    责编:乐琰举报

茶百道“蜘蛛事件”让新式茶饮的食品安全问题再度受到关注。

10月10日,新式茶饮品牌茶百道在其官方微博发布了题为《感谢舆论关注政府监督,茶百道用严管优质回报消费者》的声明,表示经检查,未发现门店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但部分门店存在食品贮存不规范等问题。并发布了一系列对门店的管理措施。

就在10月9日深夜,茶百道在微博就此前宁波顾客投诉饮品中发现蜘蛛一事作出回应。茶百道称,视频中来路不明的蜘蛛不是由茶百道生产和派送的,茶百道难以认领。而对顾客作出的600元赔偿也是“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为息事宁人做出的反应。”

发布该条微博的前1小时,茶百道还发布了“严把食品安全关,有则改正无则加勉”的声明。

在茶百道频频发声的且态度如此“硬气”的背后,其实已不止一次有安全问题被曝光。

不久前的9月30日,#茶百道使用过期原材料#登上微博热搜。这也是茶百道唯一一次承认问题并致歉的事件。10月1日凌晨0点,茶百道发布致歉信,承诺会对不符合要求的门店作出闭店处理。

官网资料显示,来自于成都的茶百道品牌创立于2008年,至今全国门店超5000家,已经覆盖全国大部分城市。茶百道的包装融入了熊猫元素,极具四川特色。

天眼查数据显示,茶百道的运营主体为成都茶百道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是四川恒盛合瑞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而成都茶百道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2月21日,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法定代表人戴利。

不仅是茶百道。实际上有关部门早已“盯上”各品牌茶饮门店且对他们做了相关检查,且发现了各品牌门店存在的问题。

今年2月,据上海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奉贤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突击检查奉贤宝龙广场中部分奶茶店,涉及一点点、茶百道、7分甜、coco都可、熊姬。从检查结果来看,有做得不错的方面,但每家也都有待改进的方面。

其中,“一点点”存在现场1名从业人员未办理健康证、后厨进门处物品杂乱等问题;“茶百道”存在部分食品原料未封口、员工个人已开封的食品与店内原料混放等问题,“7分甜”存在员工私人饮品与店内原料混放等问题。“coco都可”存在厨房地面潮湿、杂乱;原材料均敞口放置,未密封等问题。

除了上海以外,10月9日,北京市消协也根据市、区市场监管局发布的食品安全问题情况通报,整理了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餐饮企业名单。其中,包括蜜雪冰城、喜茶、茶太良品、一芳水果茶和奈雪的茶等在内的品牌均被点名。

今年6月30日登陆港交所的奈雪的茶也未能逃过监管的法眼。据报道,8月2日,奈雪的茶北京西单大悦城店、长安商场店出现“地面有蟑螂”、“用发黑芒果”、“生产标签标识错误”等问题。8月2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通报6家食品企业检查情况,其中奈雪的茶两家门店因在生产制作中出现违规操作问题被处以罚款和通报批评。

眼下,新式茶饮的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据《2020新式茶饮白皮书》统计,2020年,新式茶饮消费者规模已达3.4亿人,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预计到2021年会突破1100亿。

而对于如此大体量的新式茶饮行业所需要遵循行业的标准,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介绍道:“中国的标准分为几种,欧盟、美国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总共有五大类。正常来说,企业的标准是最高的,一定是高于国标的,因为国标只是保证食品安全而已。而企业的标准肯定不一样,因为企业要打造自己的差异化优势,要体现自己的科技含量,体现自己的一些独特的产品的DNA。”

由此看来,各个茶饮品牌在遵守“国家标准”规定的食品安全之外,更需要遵循各自更细致和更高标准的“企业标准”,那么究竟能做到多高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企业的“自觉”了。

新式茶饮市场急剧扩张且需要企业“自觉”的现状下,安全问题成了消费者的最大忧虑。

朱丹蓬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此次茶百道食品安全事故对于茶百道本身乃至于整个新式茶饮行业都影响深刻,为很多新茶饮企业敲响了警钟。以前基本都是加盟模式的品牌出事,但这次在直营领域也发现问题,而且如此触目惊心,让监管层感到震惊之余,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也将大打折扣。”

他进一步分析道:“新式茶饮的供应链较长,供应商、加工商诸多,包括原物料供应商、原材料加工商、仓储空间及物流等。参与主体越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越多,食品安全的风险越大。加之新式茶饮多使用鲜奶、新鲜水果等不易储存的原材料,产品配料辅料众多,制作流程复杂,自动化程度低,制作过程需要借助大量人力,加大了食品安全隐患。”

朱丹蓬认为,接下来新式茶饮品牌要“降降温”,重新审视和规范管理流程,尤其是在较容易出现问题的门店操作环节,进一步加强员工日常培训和食品安全教育,才能尽可能地降低风险,保证食品安全。

文章作者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