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度GDP增速回落至4.9%,哪些因素是关键?专家解读来了

第一财经2021-10-18 10:53:17

作者:祝嫣然    责编:刘展超

中国经济三季度“成绩单”出炉。在国内疫情散发、极端天气、部分地区限电限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三季度经济增速超预期回落。

国家统计局10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231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4.9%。从环比看,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2%。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前三季度,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发展,主要宏观指标总体处于合理区间,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三季度以来,受汛情、疫情等因素干扰,叠加国内能耗双控加码和限电、限产措施,大宗商品价格继续冲高,经济下行压力有所上升,企业经营压力加大,经济内生动能趋弱。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主要动能,即房地产投资和出口有所下行,限电限产等导致供需双收缩,滞胀风险上升。同时,经济内生增长动能消费和制造业投资却未能接续上,增速仍显著低于正常水平。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来自于外部和内部的供应冲击,以及内部需求的低迷,共同拖累三季度经济增速。四季度经济继续下行的可能性较大,供给端的主要矛盾是供给约束和成本上升,需求端的主要矛盾是杠杆高企和消费疲弱,两方面都会限制未来经济增长。

7、8月份多地受疫情和水灾冲击,9、10月份本是生产旺季,能耗双控、限电限产对工业生产的拖累不容小视。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比上月回落2.2个百分点。

消费方面,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消费复苏持续回暖但低于预期。随着国内疫情防控进入新的平稳阶段,9月餐饮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大幅回升至临界点以上,业务总量呈现恢复性增长。9月中秋假期对消费也有一定拉动作用(去年中秋在10月)。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057亿元,同比增长16.4%,两年平均增长3.9%。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833亿元,同比增长4.4%,比上月加快1.9个百分点。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表示,疲软的数据虽有疫情的短暂影响,但结合分项数据,内需走弱的态势越发显著。除了疫情对消费行为产生制约,疫情也导致居民收入放缓,消费能力和意愿降低。

王军分析,全国性的多点散发疫情带来了普遍的旅行限制和更趋严格的防疫措施,导致线下消费特别是服务业消费更趋谨慎,使原本的消费修复短期受阻,对经济的短期扰动因素较为明显,暑期和中秋假期的相关消费显著低于正常年份同期水平,成为拖累经济良性复苏的最大掣肘因素。

投资方面,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97827亿元,同比增长7.3%,两年平均增长3.8%;9月份环比增长0.17%。分领域看,前三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5%,两年平均增长0.4%;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4.8%,两年平均增长3.3%;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8.8%,两年平均增长7.2%。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投资端在“制造业缓修复、基建温和托底、房地产下行风险加大”的共同作用下,经济增长整体动能趋缓。基建投资在财政加快发力和项目启动提速的推动下温和发力可期,但受制于隐性债务和土地财政收入监管趋严;房地产投资在风险事件冲击、传统资金循环模式受阻和政策调控定力较强的影响下,增速趋于回落。

前期蓄力的财政政策,有望在第四季度集中发力,以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近期地方债发行已经提速,根据机构统计,第四季度将有约1.56万亿元新增地方政府债券(主要是专项债)待发。

货币政策方面,伍超明对第一财经表示,由于当前政策已经比较宽松,流动性适度,市场利率和政策利率基本相当,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市场主体信贷需求不足和银行资本金补充压力较大。建议加大定向工具力度,适时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适时降准,增强银行对新动能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能力;降息可以延后,视经济增长情况择机采取。

付凌晖在发布会上强调,当前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内经济恢复仍不稳固、不均衡。下一步,要强化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着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动力、释放内需潜力,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举报
文章作者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