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还剩最后26天,国家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下称“国补”)也将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各家车企加大营销力度冲刺全年销量;另一方面,投资机构在年末扎堆调研龙头车企。
公告显示,11月共计22天工作日,比亚迪(002594.SZ)共计接受了24场机构调研,包括高毅资产、景顺长城、中欧基金、嘉实基金等头部公私募。第一财经记者梳理显示,机构在调研中主要聚焦比亚迪的品牌矩阵、部分车型出海情况、新技术储备、储能外供进展,即直接关系到公司业绩新增长点的因素。
即便作为行业龙头,比亚迪接受调研频次之高亦属罕见,这背后实际是国补退坡前,投资者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高度关注的缩影。市场“接棒”政策后,新技术迭代下的平价优势、海外市场份额争夺将如何体现到上市车企的财报备受关注。
国补退场倒计时,各大车企冲刺销量
前11个月,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已经明了,激烈的竞争下“头尾分化”明显。为冲刺国补退场前最后一个月的销售量,各大车企推出了一系列综合优惠政策。
新势力车企热衷给出“保价”政策。小鹏汽车发布了2022年“国补”限时保价的说明,称12月31日24时前完成定金支付的订单,由于上牌时间导致的补贴差额由小鹏汽车承担。AITO问界发布公告称追加1万个“国补”保障名额,如果因问界原因未在12月31日“国补”结束前完成上牌,将由问界按相关标准对差价进行补贴。
另外,比亚迪、广汽、上汽荣威、特斯拉等都推出了优惠补贴政策。第一财经记者从上海多个汽车经销商处获悉,12月31日前交付车辆(包括纯电、插电混动及增程)才能享受国补,混动车型的免费上牌日期也将于同日截止,各大车企品牌正不遗余力加码销售。
“部分现车现在要拼下单手速了。”上海某汽车经销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国补马上没了,每辆现车的补贴力度都不同,综合补贴包括经销商提供和品牌方提供的,如免费上牌、上保险,甚至送电。”
据上述经销商人士介绍,部分现货车型提供送电1500度电的优惠。“按单次充满用电60度计算,等于前10000公里免费开。”他补充说。
事实上,冲刺全年销量的一个更重要背景是,不少车企前11个月的销量并不容乐观。从整体数据来看,长安汽车或已提前完成了全年目标,而一汽、东风、上汽要完成全年KPI的目标难度不小。
另一边,“蔚小理”仍距离各自的全年目标存在不小距离。蔚来、理想、小鹏2022年的销量目标分别为15万辆、20万辆、17万辆。前11个月,蔚来、理想、小鹏分别销售10.67万辆、11.2万辆、10.95万元,差距肉眼可见。
“疫情扰动、缺芯、贵电等都是因素,但市场上实际需求是很不错的。经过这些年,使用电动车已经充分被消费者接受,用户更看重的是性价比、驾驶体验甚至乐趣等。”某新能源分析师对记者说,“但各个品牌各有烦恼,有些专注推广品牌、生态建设,耗资巨大且入不敷出;有些执着于钻研技术,却被后入行的玩家虎视眈眈。”
比亚迪领跑自主品牌,市场“接棒”政策
国产车中,比亚迪的表现依然抢眼,公司于10月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也成为唯一一家提前完成目标的自主品牌。
根据产销简报,11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3.01万辆和23.04万辆。1~11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分别为164.18万辆和162.8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18.74%和219.38%。这是自9月以来,比亚迪连续3个月的单月销量突破20万辆。同时,11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装机总量约为11.003GWh,2022年累计装机总量约为78.684GWh。
比亚迪还在近期调研中透露,公司将于2023年一季度发布旗下百万级高端品牌——仰望,并推出该品牌的首款车型。
2016年以来,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逐年退坡,即补贴标准逐年提高、补贴金额逐年减少。多年“狼来了”之后,2023年起国补彻底退出,政策“交棒”市场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将迎来真正考验。“卖一辆亏一辆”的造车新势力何去何从、传统车企如何展开进一步角逐俘获消费者的心,都是行业未来发展的看点。
由补贴驱动迈入市场化竞争后,海外市场份额被视为国内车企扩张业务规模的重要手段。比亚迪日本分公司5日表示,将于明年年初开始在该国销售首批纯电动汽车。比亚迪表示,将于2023年1月31日起在日本推出电动SUV车型ATTO 3,售价约440万日元。
有机构分析指出,国补退坡后,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性价比为王,15万~30万元区间将成为贡献增量的“主战场”。前述新能源分析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平价优势有助于国产车企出海,进入美国、欧洲等全球主要市场。“平价体现在10万元至30万元的车型优势,目前来看,大部分购置新能源汽车的普通消费者看中的是性价比与体验感,体现到车企就是成本优势。”他对记者说。
以国内市场为例,根据交强险数据测算,2022年8月中国市场10万~20万主力价格带的乘用车渗透率已提升至23.9%,相较于2021年提升13.3个百分点;而10万元以下价格带的乘用车渗透率已提升至35.2%,相较于2021年提升14.3个百分点。
平价以外,电动车产品力也将成为车企争夺市场份额的关键。“我们看到,同款车型不同里程数搭载不同配置,比如有无辅助驾驶(需配置激光雷达等)、副驾驶的坐车体验感、车载导航流畅程度,甚至音响音质都会成为消费者决定下单的考虑因素。”前述分析师说,“市场‘接棒’后,新势力和传统车企或会在智能化方面下更大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