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疫情防控“新十条”出炉:跨地区流动不再查验核酸、健康码

第一财经2022-12-07 15:49:21

作者:吴斯旻    责编:计亚

优化疫情防控“新十条”出炉,为人员跨区域流动带来更多便利。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其中包括十条优化内容。

国家卫健委解读称,二十条优化措施公布实施后,我们密切跟踪各地实施效果,结合近期各地疫情应对过程中积累的有益经验,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研究提出了十条针对性措施,进一步优化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隔离、核酸检测等措施,进一步强化高风险区“快封快解”、疫苗接种、学校防控、涉疫安全保障、群众就医、用药和基本生活保障、社会正常运转维持等要求,持续提高防控的科学精准水平,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核酸检测方面,近日以来,已有城市开始优化民众出行的防疫措施,如山东、杭州等省市开始取消“落地检”的硬要求,为跨地域人员流动“松绑”。但也有城市对于人员跨地区流动,尤其是有风险地区所在县(市、区、特区)的人员流动提出了更高的防控要求。

对此,“新十条”明确,对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和高风险区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核酸检测,其他人员愿检尽检;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

“新十条”称,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重要机关、大型企业及一些特定场所可由属地自行确定防控措施。

之所以划定“特殊场所”,国家卫健委解读称,考虑到养老院、福利院、托幼机构、中小学等是老年人、幼龄儿童等特殊人群集中的场所,一旦传染源引入,易发生聚集性疫情,发生重症风险较高。因此进入养老院、福利院、托幼机构、中小学需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防止传染源引入。

“医疗机构内就诊人群复杂、人流量大、空间密闭,一旦传染源引入,易造成疫情传播和院内感染发生,影响医疗机构正常运转和群众正常就医。因此,进入医疗机构就诊时需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但医疗机构不得以没有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推诿、拒诊急危重症患者。”国家卫健委称。

更精准避免大规模核酸检测的同时,抗原检测的作用得到更大体现。“新十条”提出,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进一步缩小核酸检测范围、减少频次。根据防疫工作需要,可开展抗原检测。

疫情发生后,在科学精准管控风险区域的前提下,为最大限度减少管控范围和人员,“二十条优化措施”提出,不再划分中风险区,并将高风险区精确到单元和楼栋。

“新十条”进一步减少封控人员数量,“高风险区”可以按楼栋和单元划定,也可以进一步精确到楼层和住户,并且“不得随意扩大到小区、社区和街道(乡镇)等区域。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

与此同时,国家卫健委还提出要求,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更不能随意采取“静默”管理。各地在疫情处置过程中,应快速管控密切接触者,无社区传播风险情况下可不划定高风险区。

阳性人员的隔离措施也同时调整,阳性居家成为可能。

“新十条”称,感染者要科学分类收治,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

其中,居家隔离期间加强健康监测,隔离第6、7天连续2次核酸检测Ct值≥35解除隔离,病情加重的及时转定点医院治疗。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密切接触者采取5天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第5天核酸检测阴性后解除隔离。

“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性明显减弱,经临床观察,感染后大多为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无需特殊治疗。”国家卫健委称,对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隔离方式的调整,充分体现了我国疫情防控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根据病毒变异特征和疫情发展形势因时因势动态优化完善防控措施。

“新十条”提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持第九版防控方案、落实二十条优化措施、执行本通知要求,坚决纠正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等做法,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抓严抓实抓细各项防控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新十条”的发布,公众跨区域出行信心快速回暖。携程平台上,机票瞬时搜索量猛增160%,其中,春节前夕(腊月二十五-除夕)的机票搜索量暴涨至三年以来最高点。

举报
文章作者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