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世卫仍将新冠列入“紧急公卫事件”

第一财经2023-01-31 16:16:16 听新闻

作者:林志吟 ▪ 邹臻杰    责编:陈姗姗举报

三年前,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冠疫情列入“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三年后的今天,这一警报尚未解除。

世界卫生组织于1月30日发表声明说,尽管新冠大流行可能正接近转折点,但目前仍构成“PHEIC”。而在该声明发表的当天,中国方面刚刚表态称“全国整体疫情已进入低流行水平”。

如何看待世界卫生组织的决定?中国下一波疫情是否还会出现,何时才会出现?

世卫未解除新冠警报

PHEIC是根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确立的最高等级国际公共卫生警报。

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就中国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疫情再次召集突发事件委员会会议,3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宣布此事件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后每隔几个月,世卫组织的国际卫生条例紧急委员会都会召开一次会议,讨论新冠大流行是否符合称为“PHEIC”的标准。

这次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声明,是今年1月27日就新冠疫情召开第14次紧急委员会会议的讨论结果。

委员会成员对新冠带来的持续风险表示关切,认为与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相比,新冠导致的死亡人数仍然很高,且中低收入国家以及全球高风险群体的疫苗覆盖率仍显不足,在是否会出现新变种病毒方面仍有不确定性。

判定疫情是否达到“PHEIC”的标准,主要取决于有无以下三个状态:情况严重、突然、不寻常或意外;公共卫生影响超出了受影响国家的边界;可能需要立即采取国际行动。

对于世界卫生组织仍将新冠列入“PHEIC”,市场存有一定争议。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及肝病中心副主任、疑难感染病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彭劼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世界卫生组织不急于做出调整决定的原因,可能还在观望中国疫情情况,同时也在看是否有新的变异株及重组毒株出现。

“全球可追踪到的新冠变异毒株目前已超过600种,中国现阶段也面临输入性风险。一旦取消PHEIC,意味着各国在新冠病毒监测上的合作程度降低,相关变异株数据的更新频率也会随之下降,不利于及时发现并阻断后续可能会到来的新变异株传播。”有病毒学家亦这样认为。

“个人觉得没有必要维持‘紧急状态’,‘重点关注’就够了。持续几年的疫情在全球已经趋缓,再维持紧急状态不合适。”有不具名的感染科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自2009年美国和墨西哥猪流感以来,世卫组织此前共认定过5次PHEIC事件,最近的一次是2018年至2019年发生在刚果的埃博拉病毒疫情。”新加坡病毒学博士陈广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表示,PHEIC是一个相对宽松的合作协议,对于各个国家来讲并没有太强的监管权、执行权。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表示,总体来说,尽管部分国家和地区仍存在疫情进展不确定性、信息不透明等情况,但PHEIC结束只是时间问题,预计会在1年左右时间取消。

中国下一波疫情何时会出现

目前,各方颇为关注中国未来疫情的走向。

1月30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目前全国整体疫情已进入低流行水平,各地疫情保持稳步下降态势。

此前几天,即1月25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发布了一份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和监测数据。综合各类监测数据,我国本轮疫情在2022年12月下旬达到高峰,其后不断下降,各省走势基本相近,城乡也基本同步,门(急)诊人数、在院重症人数、在院死亡人数均呈现下降趋势,至1月下旬全国整体疫情已降低至较低水平,医疗救治压力进一步缓解,春节假期,疫情未出现明显反弹, 在整个流行过程中,未发现新的变异株,我国本轮疫情已近尾声。

而中国下一波疫情是否还会出现,何时才会出现?

上述不具名的感染科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根据我国各地的报告,城市里90%左右的人都已经被感染,农村人员感染率也在60%以上,群体免疫屏障基本已经建立。

“下一波疫情不可能像第一波那样,即2~3周内绝大多数的人被感染那么惨烈,因为每个人抗体衰减时间不会一样,易感性也就不一样,因此流行的峰值会是比较平,估计会是半年后,但那时正好是夏天,传播率和症状都会很轻。即使病毒有重大变异使免疫逃逸能力大幅加强,感染人数也会低于去年12月的第一波。”该感染科专家认为。

“中国下一波疫情可能会在半年后,或更晚点时间才会出现。”彭劼说。

面对下一波疫情的到来,提前做好应对仍被视为是必须的。多位感染科专家认为,仍需要做好医疗资源储备、提升疫情预测与风险研判能力、继续推广新冠疫苗接种。

金冬雁称,在PHEIC结束的窗口期内,仍然要确保“三道防线”,包括做好新冠药物、疫苗(尤其是mRNA疫苗)的储备,更重要且长期来看,还要加强各地医疗设施的建设,“未来新冠走向地方性流行,一定是会和人类长期共存的,重症、死亡等仍会出现,但比率可以控制到最低。”

文章作者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