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新增信贷降温后,央行最新报告释放下阶段政策重点

第一财经2023-05-15 20:28:11 听新闻

作者:杜川    责编:石尚惠

5月15日,央行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谈到了硅谷银行风险外溢、M2(广义货币)与存款增长、利率水平、货币政策进退、通胀等重点内容。

《报告》指出,近几年,全球经济面临的超预期冲击较多,经济环境和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较大。在此情况下,人民银行对利率水平的把握可采取“缩减原则”,符合“居中之道”,即决策时相对审慎,留出一定的回旋余地,适当向“稳健的直觉”靠拢。

就在当日,MLF(中期借贷便利)降息预期落空。

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和力度

在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方面,相比2022年四季度报告的内容,《报告》出现了调整,体现出接下来的政策动向。

宏观经济继续修复带动贷款需求回升,一季度信贷投放顺利实现“开门红”,企业贷款总量和结构延续改善,居民贷款也实现较大幅度同比多增。而在一季度信贷靠前发力、强投放后,4月信贷出现了季节性回落,低于市场预期。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一季度信贷的连续超预期表现也透支了后续信贷投放潜力,大行在央行指导下年初信贷靠前发力目标基本完成,4月后信贷供给的边际意愿有所回落。

在货币政策方面,《报告》在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的基础上,新增“引导金融机构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和力度”的表述。

业内分析认为,政策意在引导金融机构维持合意信贷增长水平,从而助力经济尽快回升。

在结构性货币政策方面,表述从去年四季度的“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激励引导作用”改为“结构性货币政策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同时未提“运用好科技创新再贷款和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有效满足制造业、社会服务领域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设备更新改造信贷需求”以及“落实好普惠小微贷款减息支持工具和收费公路贷款支持工具”。

而在此前,央行就曾释放“要继续发挥结构性工具对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做好工具评估与分类管理,做到有退有进”的政策信号。

《报告》披露,1月,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向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放再贷款支持房地产纾困的通知》,按照正向激励、市场化原则设立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额度为800亿元。

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采取“先支后借”的直达机制,按季度发放,支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于2023年底前并购受困房地产企业存量房地产项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按照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原则,投入资金并购房地产项目,对于符合要求的并购项目,人民银行按实际投入资金的50%予以资金支持,利率为1.75%。

同时,人民银行还于1月印发《关于开展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设立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额度为1000亿元。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按季度发放,支持相关金融机构于2023年底前向重庆、济南、郑州、长春、成都、福州、青岛、天津等8个试点城市发放租赁住房购房贷款。

金融机构按照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原则,发放租赁住房购房贷款,贷款利率原则上不超过3%,对于符合要求的贷款,人民银行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资金支持,利率为1.75%。

M2和存款增长受各种因素综合影响

今年以来,我国M2和人民币存款延续较快增长态势。4月末,M2、各项存款均同比增长12.4%,分别较上年同期高1.9个、2个百分点。

央行表示,M2和存款增长受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要合理看待。理论上,中长期货币和存款的增长主要是经济发展和货币化进程带动的。一是经济增长驱动,二是转轨阶段的货币化需求。

央行称,过去我国货币增长还受金融深化过程的货币化影响,除GDP增长外,资产价格的大幅变化也吸纳了货币的增长,使得通胀水平能够基本保持稳定。此外,从横向对比看,各国自身经济特点对货币及存款增长也有影响。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和居民习惯于储蓄存款,使得货币和存款需求较其他经济体更大。

实践中,近期M2和存款的较快增长很大程度是宏观政策适度发力、市场主体行为变化的体现。

央行表示,从宏观政策看,货币政策充分发力,配套资金先行到位,相应表现为金融数据领先于经济数据;从商业银行看,前期政策的传导效果进一步体现,带动M2较快增长。

数据显示,1~4月人民币贷款新增11.3万亿元,同比多增2.3万亿元。银行购债力度也明显加大,有效支持财政靠前发力,1~4月金融机构债券投资增加2.9万亿元,同比多6253亿元,其中政府债券在全部债券投资中增量占比达76%。

从企业和居民主体看,随着理财打破刚兑、净值化,与存款利差也趋于收窄,企业和居民理财资金回流为表内存款,推升了M2增速。

“另一方面,疫后实体经济的生产流通传导、消费需求等恢复仍有时滞,经济循环阻滞摩擦未消,也导致货币流通速度降低,市场主体的货币持有量和预防性储蓄存款上升。”央行称。

总结反思硅谷银行事件经验教训

硅谷银行事件发生后,部分美国中小银行因存款来源不稳定、证券账面损失较大、盈利能力不佳等原因,受到的外溢影响较大。

央行表示,我国金融机构对硅谷银行风险敞口小,该行破产对我国金融市场影响可控。但对事件的经验教训也要总结反思。

一是货币政策应避免大放大收。疫情期间,发达经济体推行量化宽松政策、快速实施零利率,后续又因通胀高企而快速加息缩表,使商业银行在宽松阶段配置的低收益资产,需要在紧缩阶段用高利率负债平衡,造成较大亏损。

央行表示,我国坚持稳健、正常的货币政策,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稳固对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支持力度,有效保持物价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为金融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应重视。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普遍加强了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和监管,而对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关注相对有限。2018年,美国决定对金融机构实施分类监管,硅谷银行在破产前属于“第四类”机构,适用较为宽松的审慎监管标准,由于过渡期安排和两年一次的压力测试要求,硅谷银行直到破产前都未开展压力测试。

事实上,中小金融机构的承压能力更弱、脆弱性更明显,同样有可能在风险积累和市场恐慌中酿成系统性风险。

三是处置金融风险要迅速且强力。硅谷银行的风险处置相当迅速。FDI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按照“五一机制”接管硅谷银行,即周五宣布接管并成立过桥银行,周一重新开业。美国财政部、美联储、FDIC也快速履行法定程序,及时宣布为硅谷银行所有存款人提供全额保障,稳定了市场信心,相关成本将由FDIC向银行业征收特别保费弥补。

央行认为,这表明迅速且强力的应对措施对稳定市场信心、处置金融风险至关重要,也反映出充分的法律授权、丰富的政策工具、充足的风险处置资源的重要性,值得借鉴。

四是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稳定性应关注。从负债端看,硅谷银行的存款多来源于创业企业,客户同质性高,储蓄存款占比很低,90%以上的存款不属于受保存款,负债结构欠稳定。从资产端看,硅谷银行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仅为35%,57%的资产投资于美国国债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且缺乏有效应对利率风险的对冲安排。资产负债结构的不稳定最终引发流动性风险。

央行认为,有鉴于此,银行要用好压力测试等风险管理工具,充分考虑各类风险情景,做好极端情况下的应对预案,使自身风险管理能力与资产负债结构相匹配。

举报
文章作者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