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资金入市推了十年,为何这次“正当其时” 

第一财经2023-08-27 17:25:36

作者:杜卿卿    责编:黄向东

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是企业、投资者、监管层都皆大欢喜的举措。

自政治局会议对资本市场作出部署以来,证监会、财政部等多部门陆续推出了降费减佣、税收优惠等资本市场利好政策。其中积极为中长期资金入市清障,也是当前监管部门力推的工作之一。

“中长期资金参与资本市场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机遇,”证监会8月24日在机构投资者座谈会上提出,中长期资金加快发展权益投资正当其时。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已经持续十年,但是截至目前仍未能形成大规模的资金入市。证监会最新数据显示,当前中长期资金持股占比不足6%,只比外资持股占比高约1个百分点。

不过,伴随政策环境显著改善、上市公司质量提升、降费减佣降低成本、衍生品手段持续丰富,再加上近年来非标资产优势下降,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年金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对权益市场内在需求持续提升。

淡马锡中国区主席吴亦兵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曾表示,针对资本市场存在的负面预期,解决的关键在于引入更多长期资本。“中国资本市场被低估是全球共识。”他表示,期待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吸引更多长期资本入市。

“随着经济内生动力的增强,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大,经济有望持续恢复向好,权益投资仍可带来优秀长期投资回报,各类资管机构应予以战略重视。”中信建投分析师赵然认为,随着资管新规打破刚兑,保险资金按照旧有投资模式面临“资产荒”,权益资产吸引力进一步上升。而银行理财资金在全面净值化的背景下,通过权益投资增厚产品收益也将大有可为。

多部门完善基础制度,长期资金“从无到有”

从监管部门角度,多渠道引导境内外长期资金投资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完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是推进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长期资金入市清障,率先始于外资。2012年7月27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实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规定》,为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引入更多境外长期资金,降低了QFII资格要求,简化审批程序,放宽QFII开立证券账户、投资范围和持股比例限制,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

伴随新一轮股票发行制度改革启动,推动境内外长期资金入市开始出现实质性进展。

2013年11月12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提出,“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另外还提出“制定实施免税、延期征税等优惠政策,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在此背景下,2013年11月30日《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发布,新一轮股票发行制度改革启动。

紧接着,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并于2014年1月1日起,实施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

“支持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通过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投资,实现基金资产的保值增值。”证监会随后宝石,将继续加快推动各类长期资金入市,努力推动各类长期资金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发展。

与此同时,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把加快修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列入了2014年十大重点工作。这也有助于进一步规范住房公积金管理,进一步拓宽住房公积金的投资渠道,实现住房公积金资产的保值增值,并对资本市场引入更多长期资金产生积极影响。

2014年开始,推动养老金、保险资金、住房公积金、QFII、RQFII等各类境内外长期资金入市节奏加快。

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新国九条”,下称《意见》)发布,其中提出壮大专业机构投资者,并明确“支持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投资,支持社会保险基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资金、境外长期资金等机构投资者资金逐步扩大资本市场投资范围和规模。推动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

伴随股票发行制度改革的系统性推进,以及利好政策频出,资本市场“改革牛”启动,股市在2014年下半年和2015年上半年实现了一波快速上涨,大盘一度突破5000点。

逢低加速,长期资金成“稳预期”关键

在大盘一路高歌之下,高杠杆场外配资为股市埋下巨大隐患。上证指数在2015年6月12日登顶5178点之后,开启快速下跌。

在各部门积极救市的同时,为提振股市信心,也在加快推动长期资金入市。

2015年6月29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明确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上限,为基金资产净值的30%。

2015年7月3日证监会再次表态支持长期资金入市,并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继续加快推动各类长期资金入市,努力推动各类长期资金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发展。

在政策呵护下,大盘从2016年初的2700点震荡上涨至2018年2月的3500点以上。

不过,2018年4月27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俗称“资管新规”)于正式实施。A股之后一路下跌,到2018年10月已经接近2500点。

2018年10月30日,证监会罕见在盘中紧急发布三点声明,表示正在按照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统一部署,围绕资本市场改革,加快推动三方面工作。一是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二是优化交易监管;三鼓励价值投资。其中包括发挥保险、社保、各类证券投资基金和资管产品等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引导更多增量中长期资金进入市场。

声明一出,沪深股市应声反弹,券商股集体涨停。当日上证指数上涨1.02%,券商板块上涨达6.22%。

之后监管部门持续释放呵护市场信号。2018年10月31日,政治局提出,围绕资本市场改革,加强制度建设,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对比以往,政治局会议直接提出“激发市场活力”十分罕见。之后,一波支持、鼓励资本市场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

政治局会议之后,财政部11月1日早间宣布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股市应声上涨,大盘冲高上涨超过1%。根据意见稿,证券交易印花税按1‰的税率,由交易出让方征收,维持不变。不过,为灵活主动、便于相机调控,更好适应实际需要,《征求意见稿》规定,证券交易印花税的纳税人和税率调整由国务院决定,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更重磅的是,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注册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

畅通IPO入口,新股上市快速增加的同时,股市对增量资金的需求也更加急迫。

2018年12月20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专门聚焦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召开了座谈会,对资本市场改革的时机、改革的方向、改革的节奏以及下一步改革的内容,都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

包括,资本市场改革要更加注重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强化上市公司治理,严格退市制度;要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切实做好投资者保护;要坚决落实市场化原则,减少对交易的行政干预;要借鉴国际上通行做法,积极培育中长期投资者,畅通各类资管产品规范进入资本市场的渠道;要监管部门要加强与市场沟通,积极倾听市场声音。

伴随资管新规逐步落地,各类金融机构资金入市较为谨慎。金融委明确要求“畅通各类资管产品规范进入资本市场的渠道”,使投资者对增量资金入市提供了更大想象空间。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交易制度,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

2018年12月24日晚,证监会公布了9大任务,其一就是推动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包括,鼓励保险资金、全国社保基金等扩大入市规模;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投资公募基金试点等。同时证监会表示,要完善交易制度,优化交易监管,丰富期货及衍生品工具,激发市场活力。

破除五大难,资金入市内在需求显现

在多部门共同推动下,近年来,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年金基金等中长期资金以市场化、专业化运营,整体保持净流入,为资本市场注入源头活水。但是,总体规模依然较为有限。

据赵然统计,养老金方面,2018年至2023年3月末,含权益类企业年金组合数量累计增长80.2%至4014个,含权益类企业年金组合资产金额累计增长163.5%至2.56万亿元。

保险资金方面,2018年至2023年6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中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累计增长1.63万亿元。截至2023年6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中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为3.46万亿元。

“我国中长期资金在资本市场中的占比仍显不足。目前,中长期资金持股占比不足6%,远低于境外成熟市场普遍超过20%的水平,已成为制约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问题。”赵然表示,保险资金的权益投资占比较低主因过去长期以来非标固收资产可在低风险下实现较高收益,权益资产配置性价比相对较低。

从2013年到2023年,各部门为中长期资金入市积极清障,但是为何资金入市积极性始终不够理想?

深究背后,至少有五大难题。

一是长期资金涉及部门多,难以形成政策合力;二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市场操纵、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较多,上市公司质量需持续提升;三是衍生品市场发展不足,缺少足够的风险对冲工具;四是交易成本过高,不能满足长期资金交易需求;最后是非标资产在较长时期都能够实现低风险高收益,长期资金对权益市场投资缺乏动力。

不过,这些问题有望陆续得到解决。

在政治局会议“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要求下,政策协同性得到明显强化。

8月18日,证监会推出六大方面“一揽子”政策措施,从投资端、融资端和交易端多维度活跃市场,营造有利于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环境。证监会反复强调形成“合力”,表示将加强跨部委沟通和政策协同,同向发力,形成活跃市场、提振信心的强大合力。

在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方面,重点是营造有利于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环境。对此,证监会具体提出6项举措。具体包括,扩大社保基金等投资范围,支持参与定增,优化信息披露、短线交易、减持限制,丰富金融衍生品工具、丰富养老金产品体系等。

8月24日,证监会联合金融监管总局召开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和部分大型银行保险机构主要负责人座谈会,证监会主席易会满,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丛林出席会议并讲话,围绕共同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推进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探讨。

证监会表示,将在完善投资管理制度、优化会计处理、推动保险资金长期股权投资试点、加快养老金扩容至全国、支持银行理财资金投资、建立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等方面加强跨部委沟通。

中长期资金入市,也对投资标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实际上,推动长期资金入市的十年,也是资本市场以注册制改革为牵引的系统性改革的十年。期间,监管部门持续强化信披、“零容忍”打击违法、强化退市出清,特别是新《证券法》实施、刑法修正案(十一)通过、先行赔付及集体诉讼制度落地,大大提高了违法成本。这些都有利于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

据证监会披露,2022年上市公司实现增加值18.23万亿元,占GDP的15.1%。2022年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1.53万亿元,净利润5.62万亿元,分别是3年前的1.35倍和1.31倍。通过上市公司提质专项行动,大股东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突出问题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同时,随着注册制改革的全面落地,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多套标准并行,更多具备高质量发展潜质的创新型企业获得资本市场支持。2022年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达1.66万亿元,占全国研发支出的五成。

社会责任也是中长期资金比较看重的维度。2022年度分红派现首次突破2万亿元,同比增长17%。ESG越来越受重视,逾1700家公司单独编制并发布2022年ESG相关报告,较上一年大幅增加。

此外,完善风险对冲工具、降低交易成本也将为中长期资金入市提供助力。据证监会18日介绍,正在研究推出深证100股指期货期权、中证1000ETF期权等系列金融期货期权品种。同时,沪深交易所已经降低证券交易经手费,同步降低证券公司佣金费率。

不过,体制机制清障只是为中长期资金入市提供了条件,而权益投资可能带来的高回报才是资金入市的真正动力。

“保险资金的权益投资占比较低主因过去长期以来非标固收资产可在低风险下实现较高收益,权益资产配置性价比相对较低。”据赵然分析,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未被分类为银行存款、债券、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其他”项,这部分资产可能主要是信托产品等非标固收类资产。

而伴随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理财产品打破刚兑,养老投资持续提升,中长期资金的配置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赵然分析认为,随着经济内生动力的增强,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大,经济有望持续恢复向好,权益投资仍可带来优秀长期投资回报,各类资管机构应予以战略重视。

在其看来,随着资管新规打破刚兑,保险资金按照旧有投资模式面临“资产荒”,权益资产吸引力进一步上升。而银行理财资金在全面净值化的背景下,通过权益投资增厚产品收益也将大有可为。

中长期资金入市,这次不一样。

举报
文章作者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