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机构:京津冀治霾老天帮大忙 “人努力”效果不显著

第一财经2017-01-14 15:24:00

作者:章轲    责编:胥会云举报

京津冀地区是雾霾污染的重灾区,经过几年的治理,成效如何?治理路径和措施对不对?1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公开表示,京津冀治理雾霾,“天帮忙”的因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人努力”的效果尚不显著。

京津冀PM2.5降幅尤为显著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石敏俊对记者表示,“大气国十条”明确提出了PM2.5浓度目标,也确定了污染物减排行动计划,但既定的污染物减排行动计划能否实现PM2.5浓度目标,存在着不确定性。

石敏俊介绍,该研究院基于大数据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构建了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气象条件和PM2.5浓度之间关系的数据模型,对依据“大气国十条”制定的污染物减排行动计划的政策效果和既定的浓度目标的达成可能性进行了科学评估,测算了雾霾治理政策的经济成本,并分析了京津冀地区雾霾治理政策目标的合理性。

当日,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京津冀雾霾治理政策评估报告》认为,大气“国十条”实施以来,2013-2016年京津冀地区PM2.5年均浓度出现了明显的下降,2015年的降幅尤为显著。

“但2015年PM2.5年均浓度的下降,‘天帮忙’的因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努力’的效果主要体现在风速偏大的天气,对于低风速的静稳天气下PM2.5浓度的下降,‘人努力’的效果尚不显著。”石敏俊说。

研究显示,如果气象条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对于京津冀的大部分区域来说,即使是在周边区域同时减排的前提下,依据“大气国十条”制定的污染物减排行动计划难以实现“大气国十条”要求的浓度目标(天津和河北的PM2.5年均浓度下降25%,北京的PM2.5年均浓度达到60微克/立方米)。

“如果周边区域不同时减排的话,几乎所有区域都难以实现‘大气国十条’要求的浓度目标。”石敏俊说。

天津河北需加大减排力度

上述报告认为,如果要实现“大气国十条”要求的浓度目标,在气象条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的条件下,天津和河北需要进一步加大污染物减排力度。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天帮忙’,就需要付出更多的‘人努力’。”报告认为,石家庄、保定、唐山、邯郸、邢台、衡水等地不能满足于PM2.5年均浓度下降25%的目标,这些区域PM2.5年均浓度即使下降了25%,仍然超过90微克/立方米甚至100微克/立方米,应当减少更多的污染物排放量,把PM2.5年均浓度降得更低。

研究发现,北京市的减排行动计划拟减少污染物排放量63%,这是一个相当艰巨的减排任务。即便能够实现,北京市也只能使得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68.7微克/立方米,离60微克/立方米的既定浓度目标仍有差距。

如果要把PM2.5年均浓度从66微克/立方米降到60微克/立方米,北京市需要把污染物减排率从63%提高到78%,雾霾治理的边际成本将越来越高。北京市可以考虑调整雾霾治理的政策目标。

石敏俊说,随着PM2.5年均浓度降低,重污染天气发生频率也将相应降低,但两者不是线性关系。降低PM2.5年均浓度仍然可以作为雾霾治理的政策目标,但雾霾治理的政策重点应转向如何减少重污染天气的发生频率,尤其是冬季静稳天气条件下的污染物排放控制。

报告建议,把PM2.5年均浓度70微克/立方米作为京津冀地区雾霾治理的过渡目标。如果以PM2.5年均浓度70微克/立方米作为过渡目标,京津冀地区需要减少约57%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PM2.5年均浓度达到60微克/立方米可以作为京津冀地区雾霾治理的中远期目标。

浓度目标转换为排放量目标?

研究发现,雾霾治理政策的实施必将给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损失,GDP损失程度将随着污染物减排力度加大而增大。

报告公布的研究数据显示,大气“国十条”和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的实施导致的京津冀地区GDP总量损失2017年为8.45%,2020年为16.05%。如果考虑雾霾污染导致的健康损失,也许雾霾污染治理的真实经济成本并没有那么大。

“地方政府必须正视雾霾治理给区域经济增长和民生保障带来的短期冲击,多管齐下,尽量减轻雾霾治理给区域经济增长和民生保障带来的负面影响。”石敏俊说。

由于污染物减排行动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雾霾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治理大气污染将是一个长期过程。报告认为,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是导致GDP损失的主要原因,但产业转型是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转型,降低资源环境负荷,控制污染物排放量。

上述报告认为,为了使得雾霾治理的政策目标更加科学、更具可操作性,应该将浓度目标转换为排放量管理目标,在科学确定环境容量的基础上,制定现实可行的污染物减排计划,使得PM2.5浓度目标的实现具有科学的保障。

此外,在推进产业转型、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的同时,还应积极探索污染物减排措施的科学化和精细化,切实控制和减少冬季静稳天气条件下的污染物排放。

专家建议雾霾治理政策应该将浓度目标转换为排放量管理目标。摄影/章轲

文章作者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