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的养老基本公共服务,已经能够做到应保尽保。也就是说,只要你是上海户籍的老年人,身体需求达到了住养老机构的程度,都纳入在我们的保障范围内。”上海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陶继民说
根据国际惯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老龄化社会。
截至2017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已达到483.60万人,占总人口的33.2%。据预测,到2020年,该年龄段的人口总量将达540万。
上海从1979年起跨入老龄化,也是全国最早步入老龄化的城市。因此,上海在探索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道路上,几乎与改革开放的时间轴同步。“9073”模式更是为养老服务格局打下基础。
2020年底建成16万张养老床位
“回望这几年的发展历程,跟当时我们确定了‘9073’的目标有着重要的关联。”陶继民表示。
“十一五”规划期间,上海依据精准评估与调研,率先提出了“9073”养老服务模式——3%的老年人接受机构养老服务;7%的老年人可得到有政府福利政策支持的社区养老服务;90%的老年人以自助或家庭成员照顾为主居家养老。在这一模式中,家庭、社区、机构“一个都不能少”,共同构成了上海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
“9073”模式的确定,不仅定下了上海养老公共资源配置的比重和相应的投放路径,也为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格局提供了借鉴。
“我们每次都是按照3%的比例来测定养老床位需求的。因此,到2020年底,我们全市要建成16万张养老床位。”陶继民介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的养老服务除了为特殊老年群体提供床位外,就已经开始为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尤其是高龄、独居的老人提供如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
“9073”养老服务模式的提出,将上述的每项服务、每个保障都具体化地浸透在了该模式的各个环节。与此同时,上海也将养老服务看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来推行,而不再是把它当作一项补缺型、兜底型的功能。
需求导向下的“制度供给”
合理、妥善的需求评估,是养老成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的显著标志。
“我们对需求的评估,不是以经济条件来作为先决条件的,而是以身体条件为先。身体状况达到了需要被照顾的层级,政府就应提供相应的服务。”陶继民说。
为此,2003年,上海便率先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评估体系,作为是否给予老年人养老补贴、补贴多少的依据。2014年,《上海市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办法(试行)》发布,确保政府所提供的养老服务与老年人梯度化的养老需求有效对接、公平匹配。
此外,随着上海“421家庭(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结构日益凸显,老人对养老床位和社区养老服务的诉求愈发明确。
为此,上海探索了“长者照护之家”和“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这两种社区“嵌入式”的养老服务。
长者照护之家,一般在300~500平方米,主要是将社区内的闲置资源改造为小型住养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短期住养照料、大病出院后康复护理等服务。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一般为1000平方米左右,是集长者照护之家、日间照料中心、助餐点、护理站或卫生站等为一体的“枢纽式”为老服务综合体,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日托、全托、助餐、助浴、康复、护理等一站式养老服务。
如今,上海全市共有长者照护之家127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00家。此外,还有560家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月均为2.3万名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707家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月均为8.1万名老年人提供助餐和送餐服务。
养老保障中,医疗需求及支付也是重要部分。“我们先是从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开始,然后到‘长护险’全面试点,从这两方面为老年人能够购买得起养老服务产品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撑。”陶继民说。
2014年,上海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涵盖养老服务供给、服务保障、政策支撑、需求评估、行业监管‘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除了需求的保障,服务资源的平衡匹配也至关重要,比如说老人在排队等待一项服务的时候,我们会提供他其他选项,节省时间的同时也提高效能。下一阶段,我们会把‘7’的功能先做大,将‘90’和‘7’慢慢地整合成一体,甚至逐步形成‘9703’的格局。” 陶继民说。
社会主体诚信参与
如今,社会资源已广泛地参与到了养老服务领域,老年人多层次的养老需求也正逐渐被满足,而这对政府的监督、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目前上海的养老机构运营模式主要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委托运营、区福利院改制民营,以及轻资产化的“公建民营”。
“公建民营”的养老模式是由政府统一建设养老机构及设施,并交给社会力量运营,不收租金。这意味着,政府在对运营方所提供的服务提出规范化要求的基础上,还要控制其成本,最终惠及老人。
“到2020年,政府直接运营的养老机构数将不超过50%。”陶继民说,“此前,我们对本市养老机构实施‘以奖代补’的支持,这项补贴政策一方面使机构用有资质的护理员,并鼓励设置内部医疗机构,另一方面也鼓励有实力的养老组织连锁化运营。”
谈及养老服务的监管,陶继民也提到:“我们首次在养老服务机构中引入诚信体系的概念,就是说如果养老机构有被行政处罚的失信记录,将会被纳入上海市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从而实现对养老机构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及投资者的信用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