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科创中心集中度和显示度,上海要加强“两个中心”联动

第一财经2019-01-28 22:14:31

作者:任小璋    责编:杨小刚举报

“上海将着力提升科技创新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继2018年后,上海再度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提出这一点。

1月27日开幕的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上海市市长应勇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还首次提出要进一步加强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联动发展。

2018年,上海推进科创中心建设的成效有目共睹,科创板落户上海证券交易所更是为此打了强心剂。同时,打造本土高科技引擎企业、打通科创企业上市前资金和服务的“最初一公里”等也成为上海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热烈讨论的话题。

2018年,上海基本建成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超强超短激光等大科学设施;成立国家集成电路制造业创新中心、脑与类脑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阿尔茨海默症治疗新药、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等一批科创成果相继问世。

同时,去年上海还改革调整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机制和张江管理体制,实行“一套班子、四块牌子”,把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办公室、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自贸区管委会张江管理局四个机构合为一个机构、一套班子。

在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浦东科创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云看来,在前一阶段的努力下,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成效明显,特别是在大科学装置、研发机构及国际人才等集中度方面成果显著,但上海科创中心的显示度还不足,尤其是缺少原创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科技引擎企业。

朱云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引擎龙头企业通过带动配套产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集聚,能够重塑一个地区的产业生态,迅速做实做强做出影响力。同时,引擎龙头企业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形成一个个重要的增长极,能够加快一个地区的生产力转化成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这种资源整合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往往比政府规划、协调等行政手段更加灵活、效率更高、速度更快。”

同时,朱云建议,上海制定实施“科技引擎”计划,围绕智能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等重点行业,尽快梳理出一批拟重点培育上市的科技龙头企业名单。并在土地资源、税收优惠、人力资本的聚集、金融政策的普惠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当下中国资本市场最重大的制度变革和创新。业界认为,科创板的设立为科创型企业提供了摆脱现有资本市场规则束缚在国内上市的新渠道,也解除了投资机构“退出难”的担忧。

上海市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钱世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最初一公里”的金融支持和管理服务是制约科创型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从政策层面来讲,有了技术、产值和利润的成型企业比较受政府关注,但在这之前,这些企业要经历非常艰难的过程,对当时的他们来讲,最缺的就是资金和服务。那些未成型的科创型企业的技术可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经过几年培育,有可能引领行业。”钱世超表示。

钱世超建议,在金融支持上,一方面要根据科创板和注册制的设计,尽快帮助与落实一批在行业中有代表性的科创型企业入市,发挥“中流砥柱”与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尽快完善上海金融政策体系,形成 “政府性基金引导、撬动—集聚国内外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基金(VC)以及股权投资基金(PE)等市场化投资运作—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利保险等金融创新业务—科创板上市”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金融支持体系,真正打通科创型企业起步阶段融资的 “最初一公里”。

对于此次上海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要进一步加强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联动发展”,朱云对记者表示,联动发展的提法非常有必要,科创中心与金融中心的发展一定要结合在一起,如果分开,两者都不能一枝独秀。

她说:“科技企业需要很多金融政策支持,而金融中心的发展中,企业是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尤其上海在建设科创中心的过程中,科创企业的发展会涉及很多金融资本的流入,金融机构的聚集肯定会带动金融中心的发展。”

钱世超对记者表示,金融中心有一大功能是要能够对企业特别是科创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撑,而不再是过去那种通过银行的信贷来为企业融资的简单支持。在科创板设立的背景下,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两驾马车要联动发展。

对此,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汇庆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胡伟康也建议,要建立专门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各种形态的小微科技创新,并充分运用资本市场功能,支持和鼓励科技企业在海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运作。

文章作者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