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传播融合,助力打造城市名片

第一财经2019-06-02 11:23:03

作者:孙维维    责编:杨小刚举报

纽约9·11纪念馆里摆放着建筑坍塌后的遗迹,承载了这个城市的记忆;杭州G20峰会期间,杭州核心区的建筑群表面打出G20参会国的国旗,发出城市的声音。德国知名媒体学者弗里德里希认为,“城市,一种媒介”,是由河流、水道和新闻渠道共筑的网络。城市空间与建筑作为一种综合性媒介,如何促进各个层面的交流、传播、分享?在已经来临的智能时代,城市空间和媒介与人的关系会展现什么样的新特征?

5月31日,由同济大学、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SMG)、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联合主办,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承办的同济·风语筑“城市传播”论坛(下称“论坛”)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开幕。来自传媒、城市与建筑、哲学、技术、文化等领域的国内外重要院校与专家参会,围绕“城市传播”相关话题进行跨学科深入探讨。

城市传播正在经历融合转变

上海市2035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发展目标,为了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球城市,上海需要在文化竞争、城市品牌形象等方面加强城市传播力,形成城市的无形资产。

目前,传统媒体产业正面临着新兴互联网的挑战。

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SMG)副总裁李蓉在论坛上表示:“广电曾经是一个技术壁垒较高的媒体行业,新兴移动互联网彻底打破了这一壁垒,也彻底打破了广播电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所占据的传播垄断地位。广播电视该如何转身拥抱移动互联网?一是始终坚持打造优质稀缺内容;二是优质内容不断适配各种媒介;三是通过流程再造、技术再造、组织再造,与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包括未来智慧城市场景下的各种载体。”

而城市传播也为传播学和城市建筑学提供了新的融合机会。

城市传播融合了城市建筑、媒介、传播技术创新等众多的领域,是具有前瞻性发展潜力的学术前沿。城市空间作为传播学体系中新的媒介,为城市传播问题的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动力。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亚洲建筑师协会副主席伍江教授也认为,城市与建筑不仅体现了人类物质需求,更是作为公共产品,必然成为公共传播中的主要对象。

“传播跟我们的城市和建筑本身所在的意义更是一体的,因为城市和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远远大于建成的周期,建成之后它更长的生命周期是作为一个公共的产品,这种属性在当下的传播技术语境下,更为凸显。” 伍江说。

在论坛上,同济大学“全媒体研究院”揭幕。全媒体研究院围绕全媒体相关文化、技术、制作与传播等领域展开研究、咨询和制作。下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城乡传播研究中心、智能媒介研究中心、数据传播研究中心、新媒体文化研究中心、电影文化研究中心、城市防灾传播研究中心等七个中心与十余个全媒体工作室。

这是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聚焦政治传播、城市传播、智能传播三大前沿方向,是与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产学研综合性平台。全媒体研究院将对探索创新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次论坛上,在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SMG)有限公司副总裁李蓉女士,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董事长叶国标先生,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吴广明,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朱大章,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王健先生,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张艳丽,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李麟学共同上台为“全媒体研究院”揭牌。期待整合新闻传播全产业链条,在创新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展现同济探索

“城市传播学正在经历着从传统意义上单一领域向着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的方向在转变,城市空间作为传播学体系中新的媒介,使得对于传播学的帮助重新回归到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自我意识之中,这引起了学术界对于城市传播问题研究的热情高涨,为城市传播问题的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动力。”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吴广明认为。

科技正在改变城乡传播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数字新媒体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与VR/AR技术等整合而成的新型智能基础设施系统,逐渐渗透进入日常生活场景,新媒体与城市空间紧密结合共融,并深刻地改变了传播与城市空间体验路径与格局。

城市交通媒介可以作为城市交通控制手段跟一个互动手段。杭州城市大脑2.0发布,上海外滩设立全国首套人行过街智能交通信号灯,展现了未来人工智能跟跨学科人才聚集以及带来的城市新的潜能,也是人工智能的城市原型。

“日常、沟通、连接,媒介跟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穿戴式设备、移动支付、滴滴出行,人跟媒体的关系非常紧密。城市跟媒介之间有非常紧密的互动,以传播激发城市跟建筑公共的交往跟文化记忆。而媒介也跟空间复合,重塑城市内涵式生长。”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李麟学在论坛上谈到。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谈到传统的新闻传播学是按照媒介的介质来作以界定的,在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城市构筑了场景并产生意义,在此基础之上界定学科核心及边界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连接在其中的重要性得以更为凸显,也为学科主流建设拓展边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济大学依托城市建筑强势学科背景,确立“城市传播”特色方向,形成与新闻传播学的交叉优势,相信能做的很好。

国务院学位办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黄旦教授

在圆桌讨论环节,众多专家学者及业界知名人士围绕中国当下发展实践共同探讨了城市传播的核心命题和延伸面向。国务院学位办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黄旦教授认为,在媒介技术快速变化的当下,我们应该跳出原有新闻传播学科的基础,重新探索学科的边界所在,并最终在不断生产的知识体系中,寻求媒介形态和学科形态的变化,由此应当重新确立传播研究的问题、对象及核心,重新理解组合学科的问题,重新结合各个学校的学科发展背景构建特色。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信息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孙玮教授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信息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孙玮教授则表示当下新闻传播实践“挑战”和“机遇”并存,新闻传播研究与实践却正迎来它的黄金时代,新闻传播学的未来发展要在人之逻辑和技术逻辑互嵌、咬合的过程中紧紧扭住人类在这个变革时代遭遇的人类命运的关键命题。

在座学者们以传播角度看中国城市发展的问题,也可以发现大城市的隐忧、新农村问题、环境问题。都市社会是城乡关系的互嵌,城市传播不是城乡两元对立的,科技和传媒业深深改变了农村的形态。

“在这样一个时代万物皆媒,以‘大传播’激活城市场景,比如积极关注淘宝等网络化媒体与在线城镇化的重要驱动,依托‘部校共建’平台与‘城市传播’跨学科特征,整合同济大学城市建筑学科群与传播学科交叉优势,对接国家、上海城市重大发展战略,形成跨学科新型的示范性城市实践与媒介前沿探索。是同济艺术与传媒学院城市传播的重要面向,就成了我们非常一个重要的使命和机会。” 李麟学说。

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我们必走之路,才能实现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同济艺术与传媒学院也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在浙江省农村——黄岩做了大量实践。论坛最后播放了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王荔教授领衔创作的微视频《中国当代乡村的浙江样本研究——沙滩村项目掠影》,反映乡村振兴项目研究过程及目标。

文章作者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