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一亿像素与19999元:小米推出高端概念机

第一财经2019-09-24 18:24:18

作者:吕倩    责编:宁佳彦举报

近两万的售价是迄今为止小米集团在去性价比标签、冲击高端市场过程中做出的最大努力了。

2019年9月24日,小米集团在北京小米科技园发布两款5G旗舰——小米9Pro 5G、小米MIX Alpha 5G环绕屏概念手机,以及小米全面屏电视Pro与MIUI 11系统。

但需要注意的是,小米集团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现场表示,小米MIX Alpha 5G环绕屏概念手机要等到今年12月才会实现小规模量产。上一次国内手机厂商如此大步伐创新的是华为推出的折叠屏手机,号称2019年7月上市,首批备货10万台,但至今暂未上市。

初探5G

产品中,小米9 Pro 支持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及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的 5G 网络,支持现有 n41与n78频段,同时将支持未来中国移动 5G 频段 n79。但这两款产品目前仅支持NSA(Non-Standalone非独立组网),而不能兼容NSA与SA(Standalone独立组网)。

目前市场中,在售的5G手机大部分仅支持NSA,未来在仅有SA网络覆盖的情况下,5G单模手机将无法享受5G网络,仅支持NSA的5G手机将成为局部通手机。

9月20日,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当下中国市场上商业发布的5G手机大部分都是非独立组网。“真正能够体现5G性能还得依靠独立组网的5G网络,而不是基于4G核心网上的NSA,”苗圩称,“现在能够兼容NSA和SA的手机只有华为,这涉及芯片、操作系统等因素。现在各地所建的网络基本都是非独立组网。明年我们能够大规模投入独立组网的5G网络。”

针对于此,IDC中国智能手机领域研究经理王希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SA与NSA将在一两年时间内长期共存,对于换手机周期大致在一至两年的消费者来讲,实际是可接受的,影响并不大。且从SA到NSA的产业自然迭代也需要这么一个时间段来过渡。

除了小米,近期国内手机厂商争相发布5G手机产品,王希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国产手机积极布局5G手机,其培育消费者心智的意义占更大比重,“现在建立这种品牌认知联系总比行业成熟之后再培育要好。”王希称,当然5G行业自身与5G手机产品目前肯定不是最完善的状态,整个产业均处于摸索状态。

针对于此次小米所发布的两款5G新品手机,Counterpoint研究总监闫占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第一,作为一家技术驱动型公司,小米集团肯定会利用5G进行产品革新;第二,5G将为小米的AIoT——不论是消费级还是商用级——提供技术基础。

持续撕标签

今日收盘,小米集团股价9.32港元,港股市值2239亿港元,并未跳脱出“发行价近乎腰斩”的困局。

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如果小米集团持续走高性价比路线,未来的发展空间不会太大,因此必须走品牌转型,而性价比这个接力棒就交到了Redmi品牌手中。

针对于小米手机产品不断上调价格、而小米电视价格仍较为优惠的现状,刘步尘称,小米手机转型高端速度要比小米电视快,因为后者对公众的号召力不如前者,转型需要一个过程,未来三至五年后,小米电视也将走向高端化。

群智咨询总经理李亚琴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小米手机确实逐渐走高端路线,这是大势所趋。小米电视未来也将是该方向,但目前小米电视市场尚未形成气候,贸然大幅提高价格会稍显草率。但长远来讲,李亚琴认为,小米电视产品策略将于手机趋同,而Redmi系列电视定价将较为低端。

当然,小米电视的低价并不等于不盈利,闫占孟表示,小米电视虽“白菜价”了,但对于实际利润反而提高了,因为软件与服务内容收费补贴硬件的商业模式最适合小米电视,后者系小米AIoT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尚未实现量产与上市的概念机小米MIX Alpha,闫占孟称其一亿像素、钛合金与环绕屏三大创新点必然对良率与研发投入费用产生巨大挑战,但他认同该产品对小米高端品牌形象的提升。闫占孟称,国内手机消费者、尤其是小米用户非常喜欢带有科技感的产品,进而会对产品与品牌产生认可。

但“性价比”的标签在小米集团身上已然深刻,想撕掉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刘步尘称,“性价比”一定程度上便代表着盈利能力,这个标签撕不掉,很难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9月14日,小米集团发布公告称,9月23日再次回购1074万股,占总股本的0.045%,耗资9999万港元。在此之前,9月20日小米集团回购1080万股,耗资9994万港元;9月2日,小米董事会正式决议行使股份购回授权以不时按最高总价120亿港元于公开市场购回股份;9月19日,小米回购273.12万股,耗资2498万港元;9月18日,小米回购273万股,耗资2497万港元;9月17日,小米再次回购275.62万股,耗资2500万港元。

文章作者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