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湖北和武汉的死亡人数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目前已经降至低位的双位数。专家认为,防控的整体效果已经显现,但仍不可掉以轻心,重症救治形势依然严峻。
根据湖北省卫健委公布的数据,过去五天,湖北和武汉的死亡人数已经由周一的149例和131例,下降到周五的41例和28例,周二起死亡人数连续四天保持两位数,周四更是降低到26例和19例的历史低位。
整体防控效果显著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副院长、急诊科主任赵剡教授日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死亡人数的下降可能与最近的‘床等人’的现象有关。前期由于病人数量短时间暴发,导致武汉医院的医疗资源无法满足病人救治需求,很多干预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应用,病人就死亡了。到了现在的阶段,武汉虽然救治任务仍然艰巨,但是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已经大大缓解,所以死亡病例数量也恢复到了一个相对正常的水平。”
现在武汉最大的任务,是要加强重症病人的救治,提升重症病人的好转率。湖北省卫健委公布的截至2月28日的数据显示,湖北省目前重症病例7633例,武汉6775例,重症救治形势依然严峻。
为此,2月27日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要求,紧急从全国调配外膜肺氧合机(ECMO)等设备,降低病亡率。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2月28日上午,16台全新的ECMO已经被运至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ECMO是一种医疗急救技术设备,主要用于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以维持患者生命。
1月22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利用ECMO成功救治了一名新冠肺炎患者,患者最终康复出院,成为湖北省首例,为新冠肺炎救治提供了新方案。此后,武汉市多家医院多次利用该技术对危重患者进行救治。
让病人能够及时获得生命支持,符合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赵剡教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重症救治过程中,提供生命支持的手段是非常重要的。他说道:“战胜病毒最终靠的是人体的免疫力,生命支持是帮助病人扛过去,渡过最危险的时刻。”
把常规操作做到极致
在武汉市肺科医院ICU病房支援的中部战区总医院医疗队队长邬明医生此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他们还在寻找更好的呼吸支持的方法,因为目前的呼吸机和ECMO设备的使用效果不是最佳。
“我们现在有几个上了呼吸机以后也基本上不行。一种是我们呼吸机呼吸的参数给的特别高了,压力特别高了,但是气打不进去;第二种就是气打得进去,但是气在肺里面不能跟血液交换,这也是一个难点。”邬明医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他还说道,如果呼吸机不行,就只能上ECMO,但ECMO上了后也不是万事大吉。因为EMCO需要气管插管,病人会深度镇静,这可能会导致有痰咳不出来引起继发的感染。邬明医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也考虑做一个新型的ECMO系统,但这对整个医疗团队要求很高。”
根据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法医病理学教授刘良最新公布的尸检大体观察报告显示,一些死者的肺部切面上有黏液性的分泌物,这是临床治疗需要警惕的。“在治疗上如果黏液没有化解,单纯用给氧的方式,可能达不到目的,有时会起到反作用。正压给的时候可能会把黏液推得更广更深,会加重患者的缺氧。”刘良教授分析道。
针对这种情况,为了避免分泌物在气管内停留较长时间,形成痰栓,使患者病情加重,除了使用呼吸机外,吸痰机的常规操作方式也必不可少。专家强调,吸痰机的使用一直贯穿于整个新冠肺炎的救治过程,并不是一些传言中所说的能够代替呼吸机,而且痰栓也不是因为呼吸机产生的,而是对病人的基本护理工作没有做到位。
一位武汉一线医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医护人员按部就班对病人做好最基本的护理比什么都重要。他说道:“针对上述情况,ICU有常规的处理方法清除气管分泌物,比如工作人员要经常帮助病人翻身、拍背、吸痰等,这是最基本的防止痰栓形成的方法。如果病人体内积累了大量的黏液化不掉,那么只能说是生命支持的基本工作没有做好,或者说是没有做到极致。”
不过他指出,一些常规的操作也有高风险,而且需要大量的人力,比如加湿技术能有效清除气管的分泌物,但是医护人员的操作风险特别高,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在做好充足的防护措施的前提下,为病人提供必要的护理。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目前一线的防护措施包括三级防护服和正压头盔,几乎达到实验室里的防护级别,物力、人力都已经配齐。
“医生要做好我们的基本的流程,不要以为常规的方法不够神奇,或者说没有很强的针对性,枯燥乏味,有风险,就不去做。”上述医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只有按规矩办事,把细节做到极致,在新的答案出现之前,才能最有效地减少死亡率。”
他呼吁一线的医护人员要尊重医学规律,不要寄希望于针对性特别强的“奇迹疗法”。“循证医学才是医护人员选择治疗方案的最佳依据。”这位医生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