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缺口达417万,新基建人才培养“缺”什么

第一财经2020-08-26 21:38:42

作者:马晨晨    责编:任绍敏举报

“工作需要做的和学校老师教的有太多不一样了,70%以上的实习时间我都在高强度学习。剩下的时间里我能做的,也只有打杂。”秦蓓对第一财经说。

在北方一所工科特色的211高校刻苦学习了三年,第一份计算机类暑期实习却遭遇严重的水土不服,这显然不符合秦蓓的设想。她有时会反问自己:既然应聘岗位和所学专业完全对口,快速上手不应该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吗?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年新基建产业人才发展报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GDP增速已连续4年居各产业之首,新基建核心技术人才缺口长期存在,预计2020年底将达到417万人。

近日举办的首届新基建与能源互联网论坛上,中国电力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志锋说:“新基建、能源转型、产业升级管理创新,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有什么样的用人模式,选择什么样的育人路径非常重要。”

新基建投资加码,技术岗位需求集中

今年5月,全国两会首次将“新基建”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投资随之加大。日前,安徽省合肥市发布《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年)》,明确了发展目标、具体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3年内实施不低于200个新基建重点项目,总投资不低于2000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新基建涉及的七大领域,特别是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领域,作为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未来几年将保持每年超万亿元的投资增长。

7月底,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一行连续访问长三角四所高校,“天才少年”计划开出最高201万元的年薪引起广泛关注。8月中旬,百度宣布启动2021年校招,计划招聘岗位规模较往年扩大40%,并首次推出李彦宏等高管亲自选、亲自带的“管理培训生”计划。

“智能社会的建构离不开大批量懂智能化的人才。我们今年专门出台了好几个系统性的文件,具体到招多少人、给什么样的待遇、做哪个方向的培养。”百度人工智能体系能源与战略部门负责人王磊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除了竞相抛出福利抢人,各大企业的招聘岗位也表现出极高的相似度。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金融科技等前沿技术岗位需求量占比显著高于其他岗位,新基建产业人才布局呼之欲出。

梆梆安全董事长阚志刚对第一财经称,目前业内四类岗位:系统安全架构师、前沿技术研究员、高级安全咨询顾问、复合型人才及高级管理人才,对厂商而言都比较匮乏。

“高端人才、稀缺人才短缺一直是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在网络信息安全这个赛道,攻防技术的不断变化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少需要3~5年的时间,阚志刚预测,短期内相关人才市场仍然会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产教融合构筑人才“塔基”

缺人,并不是今年信息产业才显露的新问题。

“2016年我们在安徽芜湖拓展业务的时候,收到了很多简历,但是最后符合条件的只有几百人。这个数字当时远低于我们的实际需要和预期。”科大讯飞高教人才培养副总经理胡江院对第一财经说,这段经历使他很快意识到,高校培养模式和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鸿沟。

同年,一家由科大讯飞全资创办的民办独立院校应运而生。“正式挂牌的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下称‘安徽信工’),将是产业工程师和创业企业家的摇篮。”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对这所特殊院校寄予厚望。

事实上,对于人工智能产业的人才需求,许多人的印象停留在一次次刷新纪录的天价年薪,而业内人士却强调要分类讨论。

“人才层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研发型、开发型和应用型人才。这三类人才的需求量是呈金字塔状的,顶尖的研发型人才需求量可能只占塔尖的5%~10%,此外产业还需要大量的开发型和应用型人才。”胡江院说。

究竟应用型人才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有多重要?

中国电力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志锋举了一个例子。“以前德国的机床和瑞典的风机卖给中国,欧盟无偿地提供了很多培训项目和经费。当时我们不理解,为什么欧盟要给中国培养人才呢?”

这为中国企业带来了启示:企业要想“走出去”,或者在国内的其他地域落地产品,必须培养当地的应用型人才。

把“产教融合”刻进基因里:厚基础、重实践、强应用,安徽信工创造了许多个首次。此后,该校第一届本科毕业生不到三百人,但其中通过一轮轮笔试、面试考核进入科大讯飞工作的学子超过一百人,还有更多人主动走向了芜湖和合肥以外的城市。

高效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

提及新基建所涉及的七大领域,多名业内人士认为,大致可从两个维度分别讨论。

一类是以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另一类是以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城际高速铁路与城际轨道交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面临升级。

国家电网公司下属单位人士告诉第一财经,目前该公司的用人需求并未发生明显变化。这并不意味着新基建不重要,因盲目引进相关人才和技术的性价比过低,所以公司从顶层规划再到具体实施,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转变可能很快到来。张志锋说:“现在的重大工程不同于以往的老基建。以交通为例,新基建不是光把高铁和高速公路修起来就结束了,还涉及联网以后,事故如何处理、动态如何调度、无人驾驶能不能上。智慧城市是一个整体,传统产业必须升级换代。”

部分高校已经嗅到了市场的微妙变化。

华北电力大学教务处处长刘崇茹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新基建对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尤其是涉及多学科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提出了高要求。但目前许多高校人才培养还存在培养目标结构单一、培养模式趋同等问题,难以适应行业需求。

如何化解这一难题?培养复合型人才,是被强调次数最多的概念。

“我们原来在一个发电厂里,分锅炉、汽轮机、电气三个不同的专业,现在统一改成了集控专业。除了知识面的扩大,员工还要会实际操作,并且有一定的管理水平,这就是复合型人才。社会的高效发展,要求人们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具备全面发展的能力。”张志锋说。

2018年,华北电力大学创建首届“人工智能+X”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实验班,分别从自动化、物联网技术、信息安全等专业择优选拔学生,在保留原专业前提下,增加了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群定向专选课模块。在不断推进“复合型人才”建设的背景下,该实验班所在的控计学院近五年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7.5%,其中60%以上服务于世界500强能源电力企业。

再过一个礼拜,秦蓓即将返校。她还是忍不住地期待入学时培养方案上提到的大四课程实习。那不只是两个学分。对她来说,那是仅有的、正式迈入严酷的职业生涯前的珍贵一课。

(文中秦蓓系化名)

文章作者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