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军为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岁末年初之际,地方省委经济工作会和工信部门会议密集召开,其中面向“十四五”时期,布局发展新兴产业成为不少地方的发展重点。明确围绕集成电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做大新兴产业链,加快培育战略性产业集群,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等。
新兴产业发展对开拓新的增量市场空间、引领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意义重大
新兴产业顺应全球技术和产业变革方向,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不仅创新性强、成长性高,更具有明显的前瞻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代表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新方向,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乘数效应,它有助于带动产业链条上相关产业和企业的技术水平不断跃迁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系统竞争力,增强我国整体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摆脱价值链低端循环锁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同时,作为先导性行业,经过培育壮大也有可能逐步成长为主导产业乃至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支柱产业,从宏观上有助于为国内大循环的加快形成开拓新的增量市场空间,进而引领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中兴和华为事件表明,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需要高度关注真正代表产业竞争力、占领行业制高点的核心技术和环节,需要巩固和强化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的地位,特别是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以避免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环节被“卡脖子”。而新兴产业作为多学科、多产业的交叉发展的产业系统,其发展并不是像传统产业那样以碎片化和线性发展的形式存在的,它的每一个进步和发展应用都是建立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多个行业、多个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间的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和相互补充的基础上的,是系统性突破的结果。因此,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表明,只有增强产业上下游的系统性,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才能形成产业链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进而促进国家经济迈向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增强经济整体创新力和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新兴产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意义。
发展新兴产业应避免盲目竞争、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基于路径依赖,不少地区仍然在沿用过去发展传统产业的路径和思维来推进新兴产业发展。为此,有必要吸取历史上我们发展某些产业的经验和教训,例如过度追求规模优势、过度集聚创新要素、过快“退坡”支持政策,等等,避免重走“老路”、“弯路”和“错路”。
因此,在当前“双循环”新格局和新形势下发展新兴产业,要有效实现区域协同、避免盲目过度竞争。
一是提升新兴产业集聚的规模和质量。在工业化后期发展新兴产业,产业以集聚形态发展是推动转型升级的一般性规律,既要追求一定的规模优势、鼓励批量生产和发展产业集群,但也要注重满足个性化、定制化需求,以避免出现多点开花、聚而不优、大而不优、高水平产能过剩等问题。为此,中央政府应注重制定有助于实现和增强区域协同的支持政策,尊重市场机制,促进各要素合理配置、高效互动。
二是适度开展地区竞争,避免过度政策诱导。为快速发展新兴产业,集聚创新要素是必要的,但是以政府优惠政策引导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适度,要谨防各个地区过度依靠优惠政策进行“引智比拼”,避免过度通过降低土地、资源、能源等价格的方式,争夺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造成地区间的同质化恶性竞争。同时,从一开始就应明确未来的“退坡”政策,防止支持性产业政策的“急转弯”,避免产业依赖政府补贴引起周期性波动、甚至陷入行业发展困境。
三是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在竞争和开放合作中实现区域协同和产业协同。要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体,发挥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在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的同时,限制过度投机和跟风潮流。
地方发展新兴产业应聚焦于产业链的补链固链强链
首先,应从国家战略高度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体系,建立关键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评估制度,完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风险预警与应对机制,夯实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高水平外资的吸引力,打造产业链供应链竞争优势。
其次,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附加值,逐步降低对外部技术、材料的过度依赖。要有意识地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大平台,引导重点项目、企业、技术、资金等向此类平台集中,培育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完善适应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投融资体系,促进金融、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第三,采取“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以社会资本投资为主,要尽量避免政府为主、国有企业为主的大规模投资,更多地调动社会资本的投资积极性,鼓励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进行投资,最大化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作者王军为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