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市场概况:中资公司重要组成部分,新经济占主导
美国中概股是中国上市公司特别是海外中资股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万得资讯统计,目前在美上市中概股(不含主上市地为香港的国企)共有263家,市值1.62万亿美元,占整体中资公司的约9%,占海外中资股的~29%。
集中于互联网、教育、科技等新经济行业。尽管面临复杂环境,中概股赴美上市依然活跃,2021年初至今已有20家公司上市,融资42亿美元。
回归现状及影响:回归13家,香港部分占16.6%;强化港股新经济地位
2018年港交所修改上市制度以来,已有13只中概股保留美股上市地位同时通过在港股二次上市方式实现回归,集中在消费、信息科技、医疗保健领域。目前看节奏上还在不断加速。通过分析已回归13家公司,我们发现以下特征和影响:
1)份额:已有相当部分的股份转换到港股交易,我们测算香港部分交易市值为1.31万亿港币,占整体市值的16.6%,其中阿里和京东已达到21%和17%。
2)成交:多数公司在香港的成交占比都要高于其在香港的市值和股份占比,整体达18%,这表明港股部分的成交换手相对更为活跃。
3)股价:二次上市后股价并没有明显重估,且港美价差长期看也基本可以忽略。
4)影响:带头和聚集效应强化港股市场作为新经济桥头堡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前景展望:外部压力、制度便利和聚集效应将共同推动更多中概股回归
一方面,尽管并非眼前风险,但外部压力不断增加会促使更多中概股从长远角度选择回归作为以备不时之需,特别是考虑到较低的回归成本。另一方面,港交所也以更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欢迎中概股公司回归,近期新的咨询程序显示还可能进一步放宽对非新经济公司二次上市的条件。
更重要的是,回归后的正反馈效应,例如“新经济”聚集和示范效应、对公司运营更加熟悉的投资者群体,以及更高的成交活跃度,也都成为更多中概股选择回归的理由。根据当前港交所的上市规则,我们在正文中筛选当前符合回归条件的中概股公司约有19家,潜在符合条件的公司可能更多。
基准指数与港股通:纳入条件、前景与资金测算
纳入重要基准指数和港股通不仅意味着公司知名度的提升,也会带来相应的资金流入。具体来看,
1)恒生和国企指数:目前已经可以纳入,且最新恒指优化中进一步上调权重上限至8%、提高行业代表性和缩短IPO纳入时间等措施都或使更多龙头中概股有机会被纳入、并带来被动资金流入(追踪恒指和国企指数ETF规模分别为211亿和50亿美元);
2)恒生科技指数:作为新经济风向标,有较强代表性,目前也可以纳入。成分股固定30只且权重上限8%,ETF追踪规模43亿美元;
3)港股通:目前主要二次上市中概股基本符合已有指数条件和技术门槛(如恒生综合指数成分股、以及同股不同权公司上市时间和规模等等),但何时以及是否纳入还面临不确定性。如果后续可以纳入的话,假设中概股与已在港股通范围内可比公司的南下持股比例基本相当的话,我们测算整体13只中概股潜在资金流入或将达到905亿港币,以阿里和京东为例分别或达到644和114亿港币。
(作者为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