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靠多生娃闯过老龄化靠谱吗?专家对某论文有疑问

第一财经2021-04-15 19:40:25

作者:郭晋晖 ▪ 周芳    责编:刘展超

这两天,关注人口转型的央行工作论文火了,其在谈到我国老龄化少子化挑战的应对之道时提出,生育为本,放开和鼓励生育,可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和养老来源。对此观点,相关专家怎么看?

这篇名为《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的央行工作论文(下称论文)提出,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由人口膨胀、转变为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和渐行渐近的老龄化和少子化危机。要意识到教育和科技进步远不足弥补人口的下降,应该抓住当前生育政策对部分居民还是硬约束的时机,全面放开生育,及时释放其较高的生育意愿,若稍有迟疑,将错失以生育政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宝贵窗口期。

第一财经采访的专家认为,央行工作论文专门关注生育问题很有意义,但高估了放开生育对于缓解老龄化的意义。而且,如果不能有效降低生育的负担,今后即使全面放开生育也很难实现出生人口的大幅上升。

2019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达1.76亿,占世界同年龄组人口的23.0%,大大高于我国总人口的世界占比(18.2%)。根据相关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会突破3亿,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

论文在谈到我国的应对之道时提出,生育为本,养老为辅。养老制度改革,本质上收入分配,解决金字塔顶部变粗的问题,而放开和鼓励生育,可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和养老来源、解决金字塔底部变窄的问题。因此要提高生育率为本,搞好养老金可持续,做好养老产业为辅。

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一帆对第一财经表示,现在放开生育只是从数值上降低了老龄化率,这种统计学意义上的降低并不能解决老龄化带给我国的挑战。

“生一个孩子和养一个老人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放开生育主要是为了人口均衡发展,不是纯粹的老年或是养老的问题。即使生育率提高了,还是需要动用社会资源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仍然需要科技创新,金融创新,服务创新来为这些人服务,解决老龄化的问题。”杨一帆说。

论文在总结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转型的教训时提出,发达国家高估了人类应对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能力,高估了教育和科技的作用。教育和科技进步周期长,见效慢、不可控、因此我国当前还是要以人、财、物的储蓄为主,教育和科技为辅。

杨一帆则认为,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将对缓解我国的老龄化危机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日本为例,老年人照护科技的发展,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通过科技创新让现在的劳动者和未来进入这个行业的劳动者更有尊严,劳动效率更高,劳动报酬也会提高。

论文提出,应全面放开和鼓励生育,切实解决妇女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的困难,综合施策,久久为功,努力实现2035年远景规划和百年奋斗目标。

全面放开生育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的共识。武汉大学经济系主任罗知对第一财经表示,放开生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调整结构问题最关键,特别是如何调动中产收入家庭的生育积极性,达到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双赢是政策设计的重中之重。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社会的超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生育意愿远高于中等收入人群,放开生育后,很可能出现有钱人拼命生,低收入人群因为养孩子投入少、成本低也会积极响应。

相反,大量的中等收入家庭因为考虑到时间成本、教学投入等多方面因素生育意愿较低。但超高收入人群数量极少,如果放开生育后,就有可能出现农村居民或流动人口多生,中等收入群体不生的情况。同时,由于农村教育质量比城市差,流动人口在子女教育上的各项投入不如中产阶级,未来的人口质量反而有可能出现下降。

“仅仅放开生育政策无法达到这一目的,还需要给多生育的中产群体减免税,同时增加公立的幼儿园、小学、初中的供给,教育方面的改革、养老也需要配套。”罗知说,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非常高,在生育政策改革中需要充分考虑到生育对女性职业发展、收入的影响,加强全社会对女性生育的激励机制设计。

杨一帆表示,目前我国出现的储蓄率下降、消费不提振的问题确实与人口结构的变化有关,金融部门不仅要呼吁放开生育,更应该关注自身“适老化”的业务创新,对金融供给产品进行结构化改革,扩大面向老年人的金融服务和供给,为老年人提供更多金融产品,与其他部门一道共同发力应对老龄化。

举报
文章作者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