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国仍处于碳排放上升阶段,因而我国碳中和之路将更陡峭,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带来的生产结构变化也更为快速和剧烈,随之而来的更有投资理念的转变、资本市场的巨大机会以及和气候变化相关的部分金融风险。我们认为,ESG投资将在碳中和之路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核心结论
碳达峰、碳中和已逐渐成为全球性议题。美国、英国、日本、欧盟等主要经济体均承诺2050年实现碳中和。还有一些国家提出更早的碳中和目标。我国对碳中和的承诺给全球绿色发展注入了更强大的信心。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明确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从当前碳排放来看,我国依旧任重道远。碳排放:近十年来,我国碳排放占全球比重稳定在28%附近,我国当前增速仍高于世界整体增速。碳强度:2010至2019年,我国碳强度从13.4下降至6.9。但与其他国家比较,我国的碳强度水平依然较高。能源消耗:我国是一次能源消耗大国,2019年中国总体耗能中,煤炭占比为57.6%,而同期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的耗能结构中,煤炭占比分别为12%、26.3%、17.5%、3.9%。
我国碳中和路径更为陡峭,机会与风险并存。当前我国仍处于碳排放上升阶段,因而我国碳中和之路将更陡峭,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带来的生产结构变化也更为快速和剧烈,随之而来的更有投资理念的转变、资本市场的巨大机会以及和气候变化相关的部分金融风险。我们认为,ESG投资将在碳中和之路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ESG投资是一种关注企业在环境保护、社会外部性、公司治理,而非仅仅关注财务绩效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E包括公司在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对气候变化所做出的贡献,与减少碳排放直接相关,这也正是我国碳中和投资将更加关注的因素。
现阶段,我国的ESG基金集中在E,未来将在S、G上进一步发力。事实上,重视减少碳排放本身也是社会责任的一种,为了实现E、S,更需要企业管理理念、治理结构等根本性的改革,因此ESG中的三个维度是相辅相成的。十四五规划已经为未来五年绿色化转型与发展定调,这对市场投融资主题是一个较为明确的指引。随着针对绿色发展的法律与政策的健全,绿色主题的可投资性也会增强,我国E相关的基金将进一步发展。ESG类型股票、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的发展给ESG主题基金提供了大量可选的投资标的。ESG相关股指的表现总体好于大盘指数,进一步说明ESG相关资产具有较大的投资价值。
碳中和实现的基础:逐步变革能源供给结构,开发使用新能源是压降碳排放的基本思路。碳中和实现的关键:压降第二产业碳排放,在控制传统能源开采量的同时注重加工过程的技术革新。碳中和的另一角度:碳吸收。碳汇技术或能得到进一步发展。目前碳汇技术主要有森林碳汇、草地碳汇、耕地碳汇、海洋碳汇,林业和农业或将是未来碳汇技术研发的重点行业,尚未成熟的碳汇集、碳捕获、碳固存或在未来成为新的投资线索。
风险提示:技术研发不及预期,供给侧改革引致的违约等金融风险。
目录
1. 碳中和远景目标与现实差距
1.1 碳中和目标:全球议题
1.2 碳排放现状:任重道远
1.3 碳政策盘点:不断加码
2. 碳中和之路,ESG投资大有可为
2.1 绿色融资迎广阔增量空间
2.2 ESG投资理念将会更加重要
3. 碳中和目标下的产业变革与行业机遇
3.1 碳中和实现的基础——新能源替代
3.2 碳中和实现的关键——第二产业供给侧改革
3.3 碳中和的另一个角度——碳吸收
正文
1碳中和远景目标与现实差距
1.1碳中和目标:全球议题
碳达峰、碳中和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议题。“碳达峰”是指在某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的碳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使用新能源等形式实现正负抵消,从而达到相对“零排放”。美国、英国、日本、欧盟等主要经济体均承诺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此外,还有一些国家提出更早的碳中和目标,减碳趋势已经明晰。
我国对碳中和的承诺给全球的绿色发展注入了更为强大的信心。2020年9月,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12月,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明确:到203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1.2碳排放现状:任重道远
碳排放:自2005年起,中国超越美国,碳排放总量居全球首位。近十年来,我国碳排放占全球比重相对稳定在28%附近,2019年中国碳排放量占全球28.8%。从碳排放增速来看,我国当前增速仍高于世界碳排放增速。
碳强度:碳强度为单位GDP(亿美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百万吨)。2010至2019年,我国的碳强度大幅下降,从13.4下降至6.9。但与其他国家进行横向比较,我国的碳强度水平依然较高,2019年,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的碳强度分别为2.3、2.2、1.8和3.2,我国碳强度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差距仍大。
能源消耗:我国是一次能源消耗大国,2019年中国总体耗能中,煤炭占比为57.6%,其次是石油和氢气,分别占比19.7%和7.8%,而同期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的耗能结构中,煤炭占比分别为12%、26.3%、17.5%、3.9%,我国能耗结构中,煤炭占比显著偏高,未来的压降空间也最大。
1.3碳政策盘点:不断加码
我国对气候变化、降低碳排放出台的政策由来已久。早在2007年6月,我国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重视低碳概念。2014年9月,发改委印发《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这两项目标均提前超额完成。
总的来看,现阶段我国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实现之前政策支持力度不减。在相关官方文件中,“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战略、“双控制度”被频繁提及。其他的高频词汇还有“新能源”、“绿色技术创新”、“绿色金融”、“碳排放权交易”、“国际合作”等。一方面发展绿色金融,通过一系列创新的金融模式,引导社会资金向绿色项目和低碳企业倾斜;另一方面,引导、鼓励、管理我国产业链进行能源改革,逐步向绿色低碳转型。
各地方政府在“十四五”规划、政府工作报告、省级地方两会中,也纷纷制定节能减碳目标和行动计划。京、沪、粤、苏发力程度领先。上海市在两会上将碳达峰完成时点定为2025年,比全国目标提前5年。江苏省、广东省制定了到2025年前要完成的各项量化指标。此外,各级国有企业,尤其是能源行业,也开始发力低碳改革。例如五大发电集团国家电投、国家能源集团、华能、大唐、华电,均明确提出了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提高非化石能源利用,提升新能源电力装机占比。
2碳中和之路,ESG投资大有可为
我国碳中和路径更为陡峭,机会与风险并存。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与此同时,欧盟、日本、英国、加拿大、韩国等发达国家也相继提出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但欧盟、英国、日本已分别于1979年、1973年和2008年碳达峰,我国仍处于碳排放上升阶段,因而我国的碳中和之路将更为陡峭,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带来的生产结构变化也更为快速和剧烈,随之而来的更有投资理念的转变、资本市场的巨大机会以及和气候变化相关的部分金融风险。
2.1绿色融资迎广阔增量空间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业务主要是绿色贷款与绿色债券,体量较小。绿色科研与应用普遍存在的特点是,风险较高,回报周期长,对于追求稳健现金流和低风险偏好的银行、债券市场来说,绿色创新型企业并不是一个好的融资对象。2020年新增绿色本外币贷款1.7万亿元,占当年新增本外币贷款总额的8.6%,相比2019年下降了3.3个百分点。根据中债发布的《2020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报告》,2020年我国实质绿色债券发行达1.25万亿元,仅占当年发行债券总额的2%,总体量仍偏小。
碳中和目标将推动绿色融资多样化,给绿色创新带来更大的融资空间。对于早期绿色创新技术企业,技术路线尚未成熟,潜在风险较大,主要的外部融资渠道还是PE/VC,当前我国专业的绿色RE/VC机构参与度低,且近年热点集中在互联网、医药等行业,在碳中和目标指引下,PE/VC对绿色创新企业关注度或将大幅提升。此外,对于绿色技术相对成熟的企业,由于绿色投资需求增强,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等发行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2.2 ESG投资理念将会更加重要
我们认为,ESG投资将在碳中和之路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ESG,即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ety)和治理(Governance),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SRI(社会责任投资)的重要因子。ESG投资是一种关注企业在环境保护、社会外部性、公司治理结构,而非仅仅关注财务绩效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根据荷宝资管对ESG内涵的解读,“E”就包括公司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对气候变化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企业废物管理和提高能源效率方面的能力,与减少碳排放直接相关,这也正是我国碳中和投资将更加注重的因素。
现阶段,我国的ESG基金目前集中在“E”,未来将在“S”、“G”上进一步发力。事实上,重视减少碳排放本身也是社会责任的一种,为了实现“E”、“S”,更需要企业管理理念、治理结构等根本性的改革,因此ESG中的三个维度是相辅相成的。十四五规划已经为未来五年绿色化转型与发展定调,这对市场投融资主题是一个较为明确的指引。随着针对绿色发展的法律与政策的健全,绿色主题的可投资性也会增强,我国“E”相关的基金将进一步发展。
证监会预计将对A股上市公司实施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要求,同时或将出台ESG的信息披露框架,政策推动以及监管加强,将为ESG基金提供更多可参考的投资信息,进而促进ESG主题基金的发展。随着国内外投资者对ESG信息的关注,A股公司在ESG信息披露方面的积极性也在提高。据商道融绿,今年约27%A股上市公司发布ESG报告,沪深300 86%的公司发布了ESG相关报告。
ESG类型股票、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的发展给ESG主题基金提供了大量可选的投资标的。ESG相关股指的表现总体好于大盘指数,进一步说明ESG相关资产具有较大的投资价值,碳中和背景下,随着这些底层资产的进一步发展,ESG主题基金将获得更广泛、更优质的标的池。
3碳中和目标下的产业变革与行业机遇
3.1碳中和实现的基础——新能源替代
逐步变革目前的能源供给结构,开发使用新能源是压降碳排放的基本思路。《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指出要优先发展五大类非化石能源:太阳能的多元化利用、全面推进风电开发、推进水电绿色发展、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除了提升清洁能源占比,相应配套的能源储备体系和运输网络也将迎来全方位建设。在能源储运和服务方面,或将结合数字化、互联网+等概念,与AI和大数据相结合,通过行业联动和融合创新,提高新能源向全国各地布局发展的效率。可以期待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之前的40年,将涌现一大批新技术、新模式,带动新能源等行业协同发展。
3.2碳中和实现的关键——第二产业供给侧改革
第二产业是碳排放相对集中的领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阵地。我国的碳目标,尤其是碳达峰的近期任务,对第二产业的绿色转型带来更大压力。从各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占总燃料排放的比重来看,电力和热力生产、制造业、建筑业常年位居前列。
压降第二产业碳排放,在控制传统能源开采量的同时注重加工过程的技术革新。例如制造业可以选择更为环保的原材料,采用更加精良的工艺流程,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建筑业可倡导绿色建材,同时应用创新技术,降低工程建设过程的碳排放,全面提升建筑物的节能效应,例如推广“被动式建筑”的设计开发。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今年或将迎来加速发展。今年2月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尽早实现碳交易系统运行,确保今年6月底前启动上线交易。3月11日,落户湖北的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正在为首批2225家履约企业办理开户手续。碳交易系统将通过更为市场化的手段调控社会碳排放总量,对企业碳排放数据进行更为严格的核查,提高企业低碳意识,督促高碳排放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提速绿色转型进程。
3.3 碳中和的另一个角度——碳吸收
碳中和要求“碳排放=碳吸收”,在压降碳排放的同时,不能忽视等式右端的建设。其中碳汇技术或能得到进一步发展。碳汇技术指通过碳捕捉技术,将大气层中的工业生产的二氧化碳分离出来,再通过碳储存手段,将其封存到与大气隔绝的地方。目前的碳汇技术主要有森林碳汇、草地碳汇、耕地碳汇、海洋碳汇几种途径,林业和农业或将是未来碳汇技术研发的重点行业。
森林固碳向来是应对气候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中科院研究表明,2001-2010年期间,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固碳2亿吨,相当于抵消了同期中国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森林生态系统贡献了约80%的固碳量。此外,改善土壤质量,提升农田草地有机质可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能力。目前尚未成熟的碳汇集、碳捕获、碳固存或在未来成为新的投资线索。
(作者为西部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