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沿线投资一直受到各界高度关注。数据显示,2013~2019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63个国家累计直接投资1173.1亿美元。
5月17日,在兰州大学主办的“一带一路”投资风险及管控系列报告发布暨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多所高校的学者、专家对中国企业和资金涌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临的基于和挑战进行了研讨。与会者提出,应发挥好中欧班列的作用,同时在风险管理方面应作出更加具体的应对。
发挥好中欧班列作用
随着“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的不断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价值链体系建构和产业融合度进一步提升,中欧班列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经贸合作、基础设施联通的标志性项目,其稳定运营十分重要。
中欧班列作为中欧货物运输的新形式出现于2011年3月19日,标志是“渝新欧”集装箱货运直达班列的开通。
近期运价居高不下、集装箱供不应求,是运力市场遇到的问题。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马斌对当前中欧班列货运市现状做出分析称,中欧班列当前还面临着基本功能错位、市场定位不清、协调机制低效和境外基础设施等根本问题制约发展,并衍生出低价竞争、补贴依赖、线路重复、运行拥挤等问题。
从发展来看,中欧班列过去10年发展呈现出增长速度快、覆盖范围广、货运品类多等主要特点。其中,班列数量不断增加是中欧班列自开行至今最显著的特点。2011年,中欧班列全年开行量仅17列;到了2019年仅欧洲方向班列回程就达到2711列,俄罗斯方向回程988列。
但从运输货物的质量来看,“重数量,轻质量”是中欧班列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使中欧班列发展陷入“非理性繁荣”困局。
为应对上述问题带来的挑战,马斌认为,中欧班列需要坚持质量为核心的发展原则,明确班列的角色定位,优化班列线路布局,强化班列企业的通道运营能力,同时,将班列与沿线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从事推动和实现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
尤其是把产业链条纳入考量范围的重要意义在于完善中欧班列线路布局,前提是稳固中欧班列主干线路,而非另开新线路。
控制好投资风险
“一带一路”投资过程中面临诸多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当中有机会,也有风险。那么,如何管理风险?能否进行量化?
对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郝宇彪提出观点称,在对外投资风险的量化研究方面,当前有人工神经网络、模糊一致矩阵等量化分析方法,也有很多评级机构与智库发布国家信用评级报告。但实际上,“风险”并非能完全被分析、计算和实际量化。
他分析称,投资风险名为“风险”,本质上却是对外投资所面临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会给企业经营造成财务损失。从严格的学术界定来讲,“风险”是可以通过概率测算的,而“不确定性”是无法运用概率量化。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如地缘冲突、社会动荡、政策不稳定等因素等被普遍认为是投资风险的重要构成,但事实上这些因素无法通过概率值去衡量,因此也就无法进行量化预测。
尽管无法进行预测,但可以通过事后经验事实观察以及投资与财务指标变化的方式,来量化分析中国企业对外东道国投资所遭遇的不确定性。他提出,通过测算既定风险影响因素下中国对东道国投资最大化产出效率,可以作为衡量中国企业在某东道国投资所面临的风险水平和国家风险评级的依据。
郝宇彪还指出,在政府在支持企业走出去与风险应对方面,一方面要通过情报信息收集来反映东道国存在的投资不确定性;另外,通过国际规则制定、双边投资协定、投资保险发展等多种方式系统性地完善对外投资不确定化解体系,以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对外投资所遇到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