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结构在转变——2021年5月外贸数据点评

2021-06-08 15:58:06

作者:钟正生    责编:张敏

2021年5月中国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小幅回落至27.9%,进口同比进一步上扬至51.1%,贸易顺差较上月小幅扩大至455.4亿美元,不及去年同期水平。海关总署公布的季调数据显示,5月出口增速高位略有下降,进口增速创下2011年2月以来新高,中国外贸景气度依然高涨。

5月出口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产品结构上,拖累因素主要是医疗物资,其对出口的拖累从-1.2%进一步扩大至-4.3%,主要源于去年5月防疫物资对中国出口产生了决定性的拉动(属于基数因素)。且出口的拉动向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外扩散。二是国别结构上,出口拉动进一步向东南亚和欠发达国家迁移。欧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自身工业生产恢复,使得中国对欧美地区出口的拉动减弱。

同时,欧美恢复从东南亚的中间品进口(而不再是制成品进口),从而带动东南亚的制造业复苏,使得4月以来中国对东南亚的东盟、日本、韩国出口显著增强。加之4月以来亚洲及其它欠发达地区爆发第四波疫情,其对中国出口市场份额的

5月中国进口受到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中美农产品进口协议履行、汽车电子进口需求增强的共同推动。5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铜价、油价、铁矿、钢铁和塑料的进口扩张,均以价格拉动为主,而原油、钢铁和塑料进口的数量拉动均为负。此外,进口农产品速度进一步加快,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定继续发挥作用。

根据我们预测,6月开始中国进口增速将在基数作用下步入回落,出口增速的回落也将加快。但当前仍有两方力量支持中国外贸景气度的延续:一是,欧美工业生产恢复后,进口产品结构从装备制成品向原材料中间品迁移,带动中国出口的产品结构向产业链上游迁移,国别结构向东南亚国家迁移。这对中国产业链的景气结构将会产生影响。二是,随着新冠病毒变异、隐蔽性增强,疫苗接种在全球疫情控制上成为决定因素,原来依靠严格社交隔离的亚洲及其它欠发达地区,疫情出现反扑。这使得中国出口市场份额下降的压力主要来自欧美,而另一部分来自东南亚及其它国家的出口份额还有望维持,直到疫苗在全球得到更广泛普及。

2021年5月中国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小幅回落至27.9%,进口同比进一步上扬至51.1%,贸易顺差较上月小幅扩大至455.4亿美元,不及去年同期水平。海关总署公布的季调数据显示,5月出口增速高位略有下降,进口增速创下2011年2月以来新高,中国外贸景气度依然高涨。

5月出口的拖累主要在于防疫物资的同比高基数。5月出口的产品拉动仍然集中在机电产品,但其贡献从上月17.9%小幅下降至15.9%;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拉动也从5.6%下降到4.6%;拖累因素主要是医疗物资,其对出口的拖累从-1.2%进一步扩大至-4.3%,主要源于去年5月防疫物资对中国出口产生了决定性的拉动;而其它产品的拉动从9.5%上升至11.3%,外需呈现出更广泛的复苏。5月与中国出口结构相似的韩国、越南出口亦保持高增速,也反映外需的强健。

5月中国出口拉动进一步向东南亚和欠发达国家迁移。美国对中国出口的拉动从5%降至3.7%,欧盟从3.9%降至2.2%,与欧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自身工业生产恢复相联系。同时,欧美恢复从东南亚的中间品进口(而不再是制成品进口),从而带动东南亚的制造业复苏,使得4月以来中国对东南亚的东盟、日本、韩国出口显著增强。加之4月以来亚洲及其它欠发达地区爆发第四波疫情,其对中国出口市场份额的争夺能力下降,也帮助维护了中国对欧美国家的制成品出口。

5月中国进口受到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中美农产品进口协议履行、汽车电子进口需求增强的共同推动。5月进口的拉动集中在原油、铁矿石、集成电路和农产品,汽车及零部件、铜、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进口拉动也较强。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显著推升了中国大宗商品进口金额,尤其是铜价、油价、铁矿、钢铁和塑料的进口扩张,均以价格拉动为主,而原油、钢铁和塑料进口的数量拉动均为负。此外,进口农产品速度进一步加快,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定继续发挥作用。

根据我们预测,6月开始中国进口增速将在基数作用下步入回落,出口增速的回落也将加快。但当前仍有两方力量支持中国外贸景气度的延续:一是,欧美工业生产恢复后,进口产品结构从装备制成品向原材料中间品迁移,带动中国出口的产品结构向产业链上游迁移,国别结构向东南亚国家迁移。这对中国产业链的景气结构将会产生影响。二是,随着新冠病毒变异、隐蔽性增强,疫苗接种在全球疫情控制上成为决定因素,原来依靠严格社交隔离的亚洲及其它欠发达地区,疫情出现反扑。这使得中国出口市场份额下降的压力主要来自欧美,而另一部分来自东南亚及其它国家的出口份额还有望维持,直到疫苗在全球得到更广泛普及。

作者为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共同作者为张璐)

举报
文章作者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