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宇航员飞赴中国空间站,开启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新起点丨时间线

第一财经2021-06-17 15:19:06

作者:张瑜    责编:潘冰晶

6月17日上午9时2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运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搭乘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顺利送入太空。

这是中国在时隔五年之后,再度将航天员送入太空,也是中国迈进空间站在轨建造时代以来,首度将航天员送入中国空间站。

非常密集的发射任务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本轮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第四次飞行任务。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首次载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为后续任务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4月29日,搭载着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率先发射升空,并顺利入轨,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大幕就此开启。

1个月后,搭载“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点火发射,顺利跑完了空间站在轨建造“第二棒”,提前为航天员送去他们在空间站所需的生活用品、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的物资,以及用于天和核心舱补加的推进剂等。

此后,中国空间站的核心舱与货运飞船成功对接,并顺利在轨运行。

今天,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圆满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首次载人发射任务,护送3位航天员安全抵达太空。接下来,他们将在轨驻留3个月,再搭乘飞船返回舱,返回东风着陆场。

在太空驻留3个月

按计划,神舟十二号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的前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航天员进驻核心舱,执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进行工作生活。

在6月1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介绍称,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此次任务有以下几个主要目的:一是在轨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首次检验东风着陆场的航天员搜索救援能力;二是开展多领域的空间应用及试(实)验;三是综合评估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和性能,进一步考核各系统间的匹配性和协调性,为后续任务积累经验。

根据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总体安排,三名航天员在轨期间将主要完成四个方面的工作,计划开展两次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季启明介绍,这四项主要任务包括:

——开展核心舱组合体的日常管理。包括天和核心舱在轨测试、再生生保系统验证、机械臂测试与操作训练,以及物资与废弃物管理等。

——开展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包括舱外服在轨转移、组装、测试,进行两次出舱活动,开展舱外工具箱的组装、全景摄像机抬升和扩展泵组的安装等工作。

——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进行空间应用任务实验设备的组装和测试,按程序开展空间应用、航天医学领域等实(试)验,以及有关科普教育活动。

——进行航天员自身的健康管理。按计划开展日常的生活照料、身体锻炼,定期监测、维持与评估自身健康状态。

计划两年内建完空间站

早在1992年,我国政府就制定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建成空间站是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说,“建造空间站是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到现在已经进入了空间站建造的关键时期。”

季启明在发布会上介绍,在突破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活动、交会对接、推进剂在轨补加等一系列载人航天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十年的攻关研制,空间站已进入到在轨组装建造阶段。

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任务间紧密关联、环环相扣。近期成功发射的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已形成组合体在轨运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入轨后将与核心舱进行交会对接。根据我国空间站建造规划,将在两年时间内建成以核心舱为控制中心,问天、梦天实验舱为主要实验平台,常年有人照料的空间站。两年时间内,各个舱段将在轨道上“搭积木”,组建中国空间站。

季启明表示,建设和运营空间站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近地轨道建造和运营空间站,可以长期开展有人参与的、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能够极大地促进空间科学、生命科学等空间技术发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技术创新。中国空间站的建造运营将为人类开展深空探索储备技术、积累经验,是中国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外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积极贡献。

中国空间站建设起步相对较晚,但也有后发优势。总体看,中国空间站功能齐全、技术先进、规模适度,在可靠性安全性、舒适宜居性、综合效能、兼容拓展以及信息、能源、动力技术和运营费效比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空间应用方面,有望取得若干具有重大价值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成果。

 

(综合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官微)

 

举报
文章作者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