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7日19时,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73岁的坦桑尼亚小说家阿卜杜勒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获得此项殊荣。瑞典学院在颁奖词中表彰了他对殖民主义文学写作的影响,以及不同文化和大陆之间难民命运毫不妥协和具有同情心的洞察。
古尔纳的小说代表作有《天堂 》(Paradise)、《海边 》(By the Sea)、《抛弃》(Desertion)等,其中《天堂》和《海边》分别入围了1994年度和2001年度的布克奖。他也是历史上第五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作家。
古尔纳是当今著名的后殖民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之一,迄今写了八部长篇小说,但对中国读者来说都很陌生,目前没有任何长篇小说的中译本出版。只有查明建等在2013年翻译出版了他的两篇短篇小说《博西》和《囚笼》,收录在由尼日利亚著名作家钦努阿·阿契贝等人编著的《非洲短篇小说选集》中。国内学术界对他的研究也很少,知网上仅有两篇关于他的文章。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张峰是最早关注古尔纳的国内学者。他在2012年发表的《游走在中心和边缘之间——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流散写作概观》中写道,一提到当代英国移民作家,人们往往马上会想到被誉为“移民三雄”的萨尔曼·拉什迪、维·苏·奈保尔和石黑一雄。其实除了这些文学巨擎之外还有不少优秀的移民作家值得关注,非洲裔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古尔纳便是其中一位。
1948年,古尔纳生于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母语为斯瓦西里语。1967年为躲避国内动乱移民英国,这一年恰好英国保守党议员伊诺克·鲍威尔发表臭名昭著的种族主义演说“血流成河”。从伦敦大学获得教育学士学位后,古尔纳在英国一所中学任教。1980年,他回到非洲执教于尼日利亚巴耶罗大学,同时攻读英国肯特大学的博士学位,并在1985年进入肯特大学任教,从事与非洲、加勒比、印度等地区相关的后殖民文学研究。
古尔纳从1987年起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写了八部长篇小说、一本专著、若干短篇小说及评论性文章。张峰说,他的作品主要以殖民主义及流散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身份危机为题材。出版于1994年的《天堂》是一部从非洲人的视角讲述非洲殖民化历程的历史小说,小说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欧洲中心主义意识形态书写的非洲历史。2001年的《海边》也与殖民主义时期欧洲人旅行书写中塑造的非洲形象不同,从非洲人的视角展示了一个“他者”的欧洲。
张峰还介绍,在古尔纳的小说中,读者不难发现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出于对非洲故土的某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感到不满甚至痛恨,流散者们希望在英国找到心灵的寄托;另一方面,由于非洲文化根基难以动摇以及英国社会的排外,他们又很难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习俗相融合,因而不得不在痛苦之余把那些埋藏在心灵深处的记忆召唤出来,不停地在现在与过去、现实与回忆之间协商,试图找到一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