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一座特别的城市,既没有丰厚的资源禀赋,也没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甚至面积狭小,却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从由一个边陲农业县,从制造业最低端的“三来一补”出发,“蝶变”成为全球知名的“中国硅谷”,诞生了一大批诸如比亚迪、华大基因、迈瑞医疗、柔宇科技、大疆、立讯精密等科创型企业。
“科创力量”的诞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今天深圳成功的背后,是40年风雨兼程的不懈努力、是“深圳,你被谁抛弃的”时刻危机感、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近日,第一财经携手微众银行共同推出的大型科创系列节目《科创源动力》首场《深圳:科技创新的“国家名片”》开播,中国商业文明研究发起人秦朔,深圳市原副市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唐杰,深创投副总裁、深圳市中新赛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守宇,微众银行监事长万军共同做客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畅谈深圳背后的“科创密码”。
四位嘉宾认为,深圳“科创力量”之源,是这座年轻城市坚韧、勇于创新、拼搏的精神,是取长补短的姿态,市场经济活力的持续迸发结合政府“有形之手”塑造顶层制度设计之下的双向助推,更是各类金融资源的一路陪伴成长。
最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深圳,可以说是和中国最年轻的城市,年轻人特有的拼搏、奋斗精神,也深入的刻在了这座城市的骨血里,空气中弥漫着蓬勃的活力。
“深圳人口目前的平均年龄只有33岁,在全国是平均年龄最小的。”李守宇说。
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吸引了全国的年轻人扎根与此,年轻人多的地方,往往会诞生各种新奇的想法与行动,凝聚成创新、创业的最初动力。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深圳全市累计共有商事主体368万户,企业232万户,1.86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如果按照深圳常住人口1756万人,面积1997平方公里计算,相当于每7.57个深圳人就拥有一家企业,每平方公里就有9.31家高新技术企业,可以说是中国创业浓度最高、高新技术企业浓度最高的城市。
在唐杰看来,高浓度的创业氛围背后,说明有人想创业、环境方便创业、创业的成功率也比较高;高密度的高新技术企业,说明高新技术来了、如何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如何持续的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也正因为如此,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在深圳,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从平安、万科、中兴、华为、华侨城到腾讯、比亚迪、大疆、大族激光等世界知名企业,再到比亚迪、迈瑞医疗、柔宇科技、立讯精密等一批新锐企业横空出世,突破“卡脖子”难题,创造“撒手锏”绝技。
不过,深圳的“科创之路”并不平坦,经历了多个转型期,从1979—1990年代初以“三来一补”为代表的工业化奠定基础;到1990年代初-2010年前后,模仿世界领先技术为代表的模仿性创新时代,产业链效率得以提升;2010年以后,深圳进入持续创新转型时期,前期聚焦创新制造,走向知识创新引领。
如今的深圳,已形成了六大高新技术产业链,尤其是在5G、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的兴盛,展现了深圳“硬核”科技城市的形象。
初步测算,2019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6277.98亿元,同比增长10.08%,比2012年增加13346.16亿元,是2012年产值的2倍。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从“取长补短”到“短板拉长”
创新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技术的流动往往更容易被年轻人获取、碰撞、连接。与其他城市的“高校、科研机构主导”不同,深圳创新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
在深圳,科技创新呈现出非常明显的“6个90%”现象: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牢牢确立,有效解决了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为了获取技术,深圳企业的第一步就是“走出去”。
“在全国这么多城市里,深圳和谁的经济联系最密切?是北京!”唐杰说,“北京是全球单一城市中科学发明、科学发现最多的,由此成为了深圳的技术来源,这也是源于早期深圳本都缺乏大学以及研究机构的支撑,深圳几乎1/5的技术来自于北京”。
高新技术成果在深圳的企业得以转化为产品,进入市场。
近年来,为了扭转“长于科研成果转化,弱于基础科研”的状况,深圳更是推动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本地落地。
“深圳鹏城实验室,是中央批准成立的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网络通信领域新型科研机构,但一开始是深圳自己率先探索,相当于‘自费改革’,做了3年就从300人到了1万人,到特区成立40周年时,从自然生长进入到国家重点实验室行列。”唐杰说。
目前,深圳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3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基础研究机构12家、诺奖实验室1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6家,各类创新载体已达2693家。
先天资源匮乏的深圳,在后天成长的过程中为自己积累下了丰厚的技术创新禀赋。
金融活水助力“科创之都”
万军认为,技术创新禀赋的背后,一是顶层制度设计;二是金融资源的支撑。
“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营造了友好的营商环境,鼓励创新、创造,国际上很多新的东西首先是通过深圳引进来,在深圳开始试验,再成长壮大,向全国推广;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深圳的金融机构对创新的支持力度非常大。”万军说。
“深圳是典型的以市场经济为主体配置资源的制度,同时,政府想要做事儿,不是干预企业,而是创造若干环境,让企业更有创新的积极性,这也是深圳高科技企业持续涌现的由来。”唐杰说。
金融支持是深圳科创企业成长的另一助推力,可以看到,深圳作为“科创之都”的同时,也是“金融之都”。
金融业发达也助力了科创产业的繁荣,在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深圳通过银行、证券、信托、产业扶持资金、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多种渠道,建立多元化的科技金融体系,极大的增强了科创企业的金融获得感。
“深圳的创投是全国密度最高的,到目前,深圳有将近2500家创投基金管理人,管理创投资金1.5万亿,庞大的创投资金也给科创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李守宇说。
银行,是间接融资的主体,也是大中型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但对于小微企业,尤其是资产风险相对更高的科创型小微企业却覆盖不足。而科创企业在孵化器、初创期,资金量需求巨大,而充沛的资金支持往往起到雪中送炭、事半功倍的作用。
“小企业刚开始成立的时候,资金需求非常旺盛的,这个时期,无论是传统银行抑或是风投,都很难介入,小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只能依靠股东的原始资金投入,几百万可能三五个月就没了,企业接下来如何活下去是一个难题。”万军说。
作为国内首家开业的民营银行,微众银行于2014年12月即获得由深圳银监局颁发的金融许可证。7年来,微众银行始终致力于为普罗大众、微小企业提供差异化、有特色、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
“微众银行的成立,其实是承担着如何服务小微企业,服务普通大众这些长尾人群和长尾企业的重要使命。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建立了‘科技立行、科技兴行’的战略,通过科技的手段来为这些小微企业服务。”万军说。
针对小微企业缺少抵押物、资金使用急的特点,微众银行于2017年首推线上无抵押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产品—微业贷,在帮助小微企业缓解融资难题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20年3月,在沿袭微业贷的成功模式的基础上,微众银行又研发出专门针对科创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微众银行微业贷科创贷款。
相比微业贷,科创贷款及其一些专项计划会更加灵活、高额,尤其是,微业贷科创贷款充分利用各地的贴息政策,与地方政府合作,在金融服务中融入“一键贴息”特色,减少科创型企业的“脚底成本”,在深圳地区,微众银行客户享受科创委贴息后,贷款年化利率可低至1.62%。另外,微众银行还首创了“政银担”线上化、批量化担保融资服务模式,构建了政府、银行、担保机构新型伙伴关系,更加便捷灵活的服务科创企业。
除了金融服务,微众银行也更加希望做小微企业成长陪伴者和见证者,利用自身的线上营销资源优势,助力小微企业发声。今年11月,微众银行打造的“助力企业100%公益行动”就将深圳的科创企业客户送上深圳机场大屏,通过视频、摄影展等各种方式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数据显示:微业贷科创贷款在深圳1.8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的服务覆盖率超过35%,每3家国高企业就有1家申请过微众银行。
微众银行微业贷凭借产品力及创新力,收获了深圳科创型企业的青睐。
向上生长的力量
深圳市正浩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下称“EcoFlow正浩”)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专注于储能产品研发、销售的国家高新企业,
不过,在研发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和产品研发更迭的过程中,EcoFlow正浩需要大量的资金,基于此,微众银行微业贷科创贷款产品为EcoFlow正浩提供了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使得正浩能够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创新研发过程中去。
事实上,不仅仅是信贷支持,微众银行还通过探索创新“贷”+“投”联动的服务模式,切实拓宽了科创型中小微企业的资金补充渠道,不仅为企业提供贷款支持,更是通过联合众多知名投资机构,打通了科创企业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信贷融资等多个资金通道,帮助企业借助融资完成蜕变。
而微众银行本身,又何尝不是一家根植于深圳的科创型银行。
“微众银行的科技人员占比超过60%,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是一家典型的科创型银行,事实上,我们不仅仅是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而且还是国内首家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商业银行。”万军说。
不同于国内的银行普遍采用IOE的技术体系,微众银行是国内第一家整体采用去IOE的分布式核心系统的银行。
分布式架构极大降低了客户服务成本,万军说:“我们单个账户的成本已经降到3元以下,是一般银行1/10,正因为我们通过科技将成本压缩到最低,所以才能有更多的空间服务普惠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一张白纸到今天的科创绿洲,深圳带给我们太多的惊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来自于政府、企业、社会以及各类金融服务机构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在这样一个给予无数年轻人梦想的城市,一起生生不息,一起充满希望地走向未来。”秦朔说。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圳迎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大背景下,深圳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特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