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暂时论:鲍威尔的逻辑视角

第一财经2021-12-09 16:47:10

作者:第一财经研究院    责编:马绍之举报

导语

近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放弃通胀暂时论,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有观点认为鲍威尔是出于对拜登政府政治压力的考虑,也有观点认为鲍威尔有意引导通胀预期,还有观点认为鲍威尔此前一直在抑制通胀和保持经济增长之间权衡,其现在出手是因为目前美国经济较为强劲。本文从鲍威尔通胀暂时论的逻辑入手,试图给大家带来一个看待这个问题的新视角。

 

对于近期的物价上涨,国家发改委日前表示,近段时间以来,受强降雨和低温等不利天气影响,部分地区蔬菜价格出现阶段性波动;因煤炭等能源产品和大宗原材料等价格上涨传导等原因,一些日用消费品价格也出现一定幅度上涨。不过,与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物价普遍“大涨”相比,我国物价水平总体处于可控范围。

的确,与大洋彼岸的美国相比,我们的物价涨幅并不大。近期美国通胀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10月份,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2%,创近31年新高。

目前,高通胀已严重影响到了美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12月2日的一项盖洛普(Gallup)民意调查显示,在假日购物季开始之际,通胀带来的冲击正在打击美国消费者,45%的美国人表示由于物价上涨而遭遇了经济困难。分收入水平来看,价格上涨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尤其严重。年收入低于4万美元的美国家庭当中有71%表示,最近的物价上涨导致他们遭遇经济困难;中等收入家庭当中,47%表示遭遇经济困难;在高收入家庭中,这一比例为29%。

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一举一动格外引人注目。近日,鲍威尔在出席听证会时对于通胀的表态可谓是出现了大逆转。针对市场和民众普遍关注的高通胀问题,鲍威尔表示继续使用“暂时性”这个词描述美国通胀情形已不合时宜,并表示考虑提前结束购债计划。这番鹰派表态让市场颇感意外。

鲍威尔此前坚守通胀暂时论是基于什么样的逻辑?通胀的实际走势与美联储的预期之间存在多大差距?继续坚持通胀暂时论将面临哪些风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一探究竟。

1、通胀暂时论的逻辑

在2021年3月美联储议息会议后的新闻发布会上,鲍威尔表示,未来几个月的通胀同比增速预计比较高,但这将是暂时的。美联储3月份发布的经济指标预测显示,对2021年通胀的预测值为2.4%,明年回落到2.0%。

此后,市场上形成了以达利欧和萨默斯为代表的“通胀威胁论”和鲍威尔“暂时论”之间的大PK。在6月21日美股收盘后公布的演讲稿中,鲍威尔再次重申,虽然通胀出现了明显上升,但随着供需失衡的问题得到解决,预计后续将回落至美联储2%的政策目标附近。

直到11月的议息会议,鲍威尔依然坚守着通胀暂时论。他认为,随着疫情消散,美国通胀可能在明年二季度或三季度回归正常。他还表示,全球供应链将恢复正常,但时间还不确定,相信随着经济的调整,通胀率将下降到接近2%的目标。

不难看出,鲍威尔之所以坚称通胀是暂时的,是因为他认为随着疫情消散、供应链瓶颈缓解后通胀形势自然会出现改观。换句话说,作为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是在保证需求端稳定的同时,等待供给端出现变化后市场自行调整。然而,这样的被动等待值得商榷,因为疫情是否会变、何时会变是不确定的。

2、通胀实际走势与美联储的预期之间有多大差距?

回过头来看,通胀走势与美联储此前的预测差距很大。美国的通胀率自2021年4月以来持续攀升,从6月以来持续保持在5%以上,10月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2%。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增速自2021年6月以来维持在4.0%以上。从环比来看,4至6月,CPI环比增速分别为0.8%、0.6%和0.9%,核心CPI环比增速分别为0.7%、0.7%和0.8%,均属于历史较高水平。分项来看,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住宅和交通运输价格都在上涨(见图1)。

事实上,自通胀暂时论被提出以来,鲍威尔所期待的疫情消散、供给链恢复正常并没有出现,德尔塔变异毒株从7月开始在全球快速蔓延,全球供应链持续受到冲击,集装箱短缺,港口拥堵。根据牛津经济学院的数据,今年全球范围内,按时到达的船只不到一半,多数船只交货延迟时间超过一周。而在2019年和2018年,延迟平均时间只有四天。

3、继续坚守下去?

如上所述,目前美国的通胀形势已十分严峻,如果鲍威尔再出现误判,那么可能会面临通胀失控的危险,进而对美国消费者和经济带来负面打击。至少从目前的疫情和供应链情况来看,舍弃通胀暂时论或是明智之举。

首先,目前全球疫情面临着加速扩散的风险。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疫情正在加速蔓延。虽然近期发展中国家疫情有所缓和,但欧美发达国家的疫情形势却不容乐观。根据第一财经研究院最新一期全球疫情与经济观察报告,上周(11月29日13点-12月6日13点)欧洲发达国家新增确诊198.2万例,已连续3周刷新纪录。主要欧洲发达国家中,上周英国(新增32.1万例)、法国(新增29.8万例)新增确诊仍在增加,德国(新增39.7万例)、荷兰(新增15.3万例)新增病例也维持在历史高位;另外,美国疫情局面也有所恶化,上周新增确诊84.3万例,较前一周增加了67.6%。冬春两季是呼吸道传染疾病的高发季节,而感恩节、圣诞节、新年等重要节日集中在11月至次年1月,届时出现人口大流动恐在所难免,欧美国家此前最大一次疫情高峰即始自2020年11月(见图2)。

另一方面,奥密克戎这一新变异毒株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隐患。11月29日,世卫组织在向成员国发布的技术简报中表示,鉴于新冠变异病毒奥密克戎毒株存在免疫逃逸潜力和可能导致传染性增加,其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传播的可能性很高,未来可能会出现新冠肺炎病例激增,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将奥密克戎毒株的全球总体风险评估为“非常高”。

数据显示,在截至12月5日的前2周里,已经有21个国家在样本测序中发现了奥密克戎变种病毒,这些国家多属于欧美发达经济体。根据欧洲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截至12月5日,欧盟已经有奥密克戎变种病例182例,在当日晚些时候丹麦又报告新增奥密克戎变种病例183例;美国也有至少15个州报告了奥密克戎变种病例。作为新变异毒株发现地的南非的疫情局面不容乐观,上周(11月29日13点-12月6日13点)新增确诊7.0万例,较前一周增加了123%,处于疫情快速蔓延期。

其次,全球供应链可能继续承压。虽然全球供应链危机尚未结束,但随着亚洲疫情缓和,形势趋于稳定。然而,新变异毒株的出现,给供应链的复苏带来了新阴影。本轮疫情出现后,多国明显加强了国际人员流动管控和封锁边境等措施,日本甚至罕见宣布“封国”。各国的封锁措施可能会再次给供应链上下游带来重大的连锁效应,供应链的压力将进一步延续甚至加剧,同时,劳动力短缺现象(尤其是在发达经济体)的改善也将受阻。

鲍威尔在国会证词中也表示,在南非发现的病毒变种有加剧供应链中断的风险,供应链中断已致2021年通胀意外飙升,劳动力短缺也可能加剧。

4、还可能有转机吗?

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这次也不例外,甚至可能有大的惊喜。

近日,德国新任卫生部长、传染病学专家劳特巴赫(Karl Lauterbach)表示,南非早期的报告意味着奥密克戎可能会加快新冠疫情的结束。奥密克戎毒株拥有更多的刺突蛋白突变,总数高达32处,是德尔塔的两倍。这可能意味着该病毒或将被优化为可感染但致死率较低的病毒,符合大多数呼吸道病毒的进化方式。

英国东英吉利大学传染病学专家保罗·亨特(Paul Hunter)教授认为这一理论“有可能被证明是正确的”。如果这种判断成立,那将是一个积极的信号。科学家们早就警告说新冠病毒不太可能被根除,但很可能会转变成一种更温和的类似感冒的病毒。

写到这里,在我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个想法:希望鲍威尔的通胀暂时论能够成立。因为近两年来,新冠肺炎疫情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若疫情真的能够加速结束,我们的生活将有望恢复正常,这将是多么大的惊喜。面对这种可能性,我们不妨乐观一点。(作者:于明/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

“生活的不确定性正是我们希望的来源。”——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文章作者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