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野蛮生长及其治理的海内外案例剖析

第一财经2021-12-20 22:07:06 听新闻

作者:王泠一    责编:任绍敏

2021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专门强调,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要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其中“防止资本野蛮生长”的提法,迅速引发了国际知名智库和中国经济专家的高度关注,观察员们认为这一提法较之以前的“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明显严厉。

在交流中,笔者和专家们取得的共识是:无序扩张,是指行业内的非生态行为、有恶意性;野蛮生长,是指跨行业的非生态行为、有破坏性。防止野蛮生长和遏制无序扩张,作为一种国家战略主张,其目标就是维护企业和微观经济层面良好的生态环境,并且着力保障预防宏观经济层面的系统性风险;而一旦出现若干风险的苗子,也能够在其初级阶段进行有效的根治。否则,资本野蛮生长一旦形成实力范围或特定气候,就必然会产生——丛林法则、技术垄断、阻拦创新、盘剥民生、侵蚀文化等负面性和短视性的经济生态环境因素;这对于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自然是种威胁,但最后也会吞噬野蛮生长者。美国、乌克兰和中国自己的案例都证明了这种因素的破坏性,宛如癌细胞。

美国反垄断层面的打击力度

美国系联邦制国家,采取分散立法形式;在联邦和州层面各有反垄断立法及相应的立法机构。美国反垄断法的体系包括成文法、判例法以及司法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发布的各种反垄断指南。在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司法部的推动下,美国国会在2002年还设立了“反垄断现代化委员会”;来专门应对高度发展的新技术对传统执法范式的不利影响及其纠偏,其近年的主动处置案例很值得参考。

值得指出的是,近年来美国经济学家们和代表性智库的大数据分析显示,纵容资本无序扩张的量化宽松措施降低了美国市场的经济活力,最终损害了本国消费者的福利。2016年奥巴马政府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福尔曼就鲜明地提出了美国经济版图上创业公司所占比例不断减小的问题。如1982年,成立时间在五年以下的年轻公司占到美国公司总数的一半,创造了全美1/5的就业岗位;但到2013年,年轻公司仅占到美国公司总数的1/3,仅创造了1/10的就业岗位。

福尔曼据此及其他佐证认为,大型垄断企业野蛮地压制了个体和小企业的经济机遇,消费者非但没有从微弱的市场竞争中受益,反而被占据主导地位的少数大型企业侵占了原本的利益空间。2017年,更有左翼色彩的经济学家提出了针对数字经济巨型公司施加反垄断法或设置特别条款,以遏制其市场集中趋势和其对国内产业与消费政策的影响力与解释权,引发了媒体的参与。

2019年6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司法部、众议院以及多个州的总检察官终于宣布:对谷歌、脸书、亚马逊、苹果这四家大型数字平台企业,开启反垄断调查。在长达16个月的调查之后,2021年10月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反垄断小组发布了一份厚达449页的反垄断调查报告,指控这四家大型数字平台企业“超国民待遇地享有垄断权力”“野蛮地控制着数字资源空间”,建议美国国会对反垄断法进行全面改革。立法者们还建议必须“修正这些数字巨头企业的严重不公平竞争现象”,以“结构性分离”的方式将这些公司拆分,并禁止它们经营与自己已经占据主导地位的类似业务。这些思路的提出,是一个分水岭事件。

如对于谷歌的主要调查结论是,谷歌垄断在线搜索市场,未经许可从第三方获取信息来改善搜索结果,并使竞争对手的产品处于不利地位;谷歌强迫智能手机制造商安装谷歌搜索,使用户偏向使用Google Play和Chorme浏览器等软件;谷歌应用软件实时跟踪用户正在使用的新产品或服务,密切监控竞争对手,强化自己的主导地位。而司法性治理建议则是:谷歌拥有安卓系统的同时,还提供邮件、地图、浏览器等软件服务,需进行结构性分离与业务限制。10月20日,美国司法部和11个州对谷歌提起反垄断诉讼,要求限制谷歌在搜索引擎、搜索广告等领域的垄断地位。类似这样的对科技公司和数字企业的监管与治理,体现了其注重国家战略和创新优先的原则。经济学家们还认为,这些措施有助于缓和国内产业矛盾和消费者的抵触性情绪,并不会对美国数字平台技术发展产生副作用。

乌克兰资本失控与国家悲剧

乌克兰曾是欧洲重要的工农业中心,不仅被赞誉为世界粮仓,而且高科技产业十分发达,但如今乌克兰却沦为了新世纪贫困落后和国家信誉破产的代名词。

有海外记者描绘过乌克兰的现状:农产品物流体系始终无法建立起来,并促进粮食和猪肉的出口,足球训练营只能靠廉价出售未成年的希望之星给意大利、德国和波兰的俱乐部二线足球队,来惨淡维持运营。更有大量的乌克兰青年妇女,要靠代孕来获取收入以支付昂贵的大学学费。曾经自豪的军工企业,已经无法为自己的军队提供坦克、重炮、武装直升机等重武器,需要仰仗美国和北约其他成员国的武器供应,因此连年欠下巨额军火外债。

乌克兰为什么会成为这个样子,多国智库进行过分析,理由甚多。本文谨从资本野蛮生长角度做一番具体分析。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为了不背上苏联的债务,选择与俄罗斯签订了所谓的零点方案,即放弃了苏联战略遗产而选择了净身出户。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虽然没有了债务,但也没有充裕资金来谋求国内建设。如何发展经济?当时的乌克兰中央政府实施了现在看来是绝对的昏招——照搬休克疗法。所谓休克疗法,就是放任私人资本扩张和垄断,企图以此来刺激经济发展,哪怕出现民生经济的休克也在所不惜。在此政策推行后,乌克兰私人资本果然野蛮生长,在政府默许下疯狂(低价)吞并国有资产。短短三年后,国有固定资产就减少了2/3,整个乌克兰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基本上被私人资本家操纵。到本世纪前十年,出现了乌克兰寡头格局。

乌克兰寡头们又和西方金融实力、军工财团不断勾结,企图左右政局。2014年后,被寡头掌控的乌克兰政府还频繁邀请美国和北约军队进驻其境内军事基地,导致了俄罗斯方面的经济制裁;但乌克兰却幻想能够加入欧盟而放弃了对俄经贸战略合作。而一旦寡头运用自己强夺豪取和兼并国有资产积累的资金、通过承诺西方换来的信息支持(媒体动员)成为总统或总理后,又会进一步放纵其亲属继续鼓励私人资本的野蛮生长,并继续远离俄罗斯市场。至于对其国民经济是否会产生长久的不利影响,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何时能够得到提高等课题,则毫不在意。

如乌克兰前总统波罗申科,也被称为糖果大王,原本就是东欧有名的糖业大亨,他也得到了其他亲美寡头的支持。成为总统后,波罗申科就按照美国的愿望放弃了乌克兰战略资产战斗机的发动机行业,还放弃了护卫舰制造业;换取了美资银行在乌克兰首都开设分行,换取了美元贷款额度和其糖果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低关税待遇。在美国咨询企业及银行财团的支持下,波罗申科一边当总统,一边把生意做大;没多久他就成为乌克兰巧克力大王并将产品出口到波兰、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美国国防部还象征性地采购过他旗下企业出产的巧克力以慰问圣诞节期间的驻阿富汗美军。波罗申科顺势在派兵随美军在阿富汗进行军事行动,其好处是大肆采购美制军火并获取巨额回扣;这些款项就存在美资银行在基辅的分支机构里。而其企业生产的昂贵巧克力,乌克兰家庭往往无力采购给孩子品尝。另一个寡头,被称为天然气公主的季莫申科一度掌控着乌克兰的能源工业,而她出任总理后非但没能解决冬季居民家庭取暖问题,反而直接宣布价格上涨;其营业收益自然归入其旗下企业的账户。如今一到冬季,乌克兰城市居民就会走上街头抗议。

有数据显示,乌克兰经济从独立后就开始衰落,尽管寡头们财富有了迅猛的增长,但其国民经济三十年来从未有过像样的增长。1990年,乌克兰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比重为0.41%,目前这一比例为0.14%,这不能不说是国家悲剧。

从海南航空治理看中国经验

行稳致远,是中国传统经济管理理念的精髓。不过,在最近三十年中国经济腾飞的阶段,在一些赤手空拳、搏击市场的创业者中间,却出现了一味图快、立竿见影、以一当百等急功冒进型的企业运营思维。如果监管层面疏于治理,这些冒进的企业(往往是第一代创始者)就会出现资本野蛮生长的苗头;如果形成地区或行业的小气候就会在更大层面上形成破坏力。

相关治理雷厉风行,在海航原董事长陈峰和原首席执行官谭向东接连被逮捕后,海航进入资产重组程序,原管理层股份清零。原海航业务被分离为四大板块,即航空、机场、金融、商业及其他,分别由新优质资产集团带资注入。如原海航航空板块,旗下有四家上市公司的方大集团脱颖而出成为控股方;又如原海航金融板块,则以渤海租赁为主体进行有序治理。这样就基本上稳定了海南省依然需要运营的核心业务,维护并且改善了原企业集团员工的就业环境;同时,四大板块重整之后,各自实行专业化运营。经过一年多的治理,目前四大板块的资产质量逐步好转,已经出现了稳步复苏的迹象。

值得指出的是:几乎是在中国最南端治理资本野蛮扩张案例的同时,北端的包头商业银行野蛮生长案例也得到了矫治。只是包商银行标的为负债2000亿元,似乎规模可控可消化,但是其自有资产只有4亿元,这1:500的杠杆率就好比是在地雷上跳舞。无论原管理层的技巧和智慧如何,终究是要爆雷的;而且在市场经济注重秩序的新时代,一味规避行业监控和政策调控,就必然涉及腐败因素的繁衍。所以,目前是正视、预防和治理资本野蛮生长的最恰当时机。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举报
文章作者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