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在3月9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将持续扩大清洁能源供给,加强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优化组合,加快构建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
章建华称,一方面,要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推动第一批1亿千瓦规模基地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加快第二批基地项目组织等。另一方面,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统筹推动煤电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发挥煤电调节性作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
3月5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发言时也表示,一年多来,“双碳”工作有序推进。在沙漠、戈壁、荒漠规划建设4.5亿千瓦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最大规模的。周边煤电企业要坚持先立后破,建设超超临界发电机组,有序改造供电煤耗300克/千瓦时以上的老旧机组,建设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这将构成能源供给和消纳的新体系。
近期被频繁提及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是什么?两会代表委员对此有何建言?
全国人大代表、乐山太阳能研究院院长姜希猛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风光、煤电、特高压等关键要素以外,构建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还应鼓励其它多种形式的可再生能源在国民生活及产业的应用。”他举例称,可以通过推进绿色产业和绿色交通发展、开展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建立各层级能源管理平台,以及提出全民绿色出行方案并发起行动倡议等,加快构建并完善这一体系。
强调集中式开发
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会议提出,要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
这是中央首次明确提出“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的概念。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它与此前中央提出的“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可以说,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
曾鸣分析,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目的是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消纳。要实现这个目的存在两种途径:一种是集中式,这就需要建设大型风光电基地,加上周边清洁高效的煤电以弥补可再生能源不稳定的特性,并通过特高压把电送到远距离的负荷中心。另一种是分布式,把分布式的光伏和风电作为基础,以储能、虚拟电厂等在内的综合能源系统为支撑,通过微电网进行小范围的发配电。
曾鸣表示,“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强调的第一种集中式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和消纳。这主要是由当前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以集中式为主,分布式为辅。未来,随着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的成熟,分布式的可再生能源也将得到更多的支持。
由于我国大型风光电基地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这或将给当地带来崭新的发展机遇。
姜希猛表示,基于新型电力系统,西北地区可再生能源基地的电力一部分通过特高压外送,相当一部分可以就地发展零碳新工业进行消纳。零碳新工业的基础是可再生能源系统,西北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可大大降低许多传统高碳产业的的碳排放,使其转变为高载能低排放,甚至有可能实现零碳排放。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已经开始建设有标杆意义的零碳产业园,园区80%的能源直接来自风电、光伏和储能,另外20%的能源由电网保障供给。当新型电力系统也实现以新能源为主体,实现近零碳排放的时候,该工业园将实现零碳。西北地区有许多工业园区可以按此种方式发展零碳产业。”他举例称。
姜希猛建议,积极鼓励具备减碳潜力的高碳产业向西部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转移。重点选择工业基础较好,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高载能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区,并向建设零碳产业园区努力。通过制订以减碳为核心的产能跨区置换配套政策、创新金融手段等方式,支持西北地区发展零碳新工业。
风光配储受关注
如何克服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中面临的阻碍?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提出建言。
由于多晶硅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加之光伏电站普遍要求配置一定比例的储能系统用以辅助并网的要求,2021年光伏行业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
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目前,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执行各地燃煤基准价,但这并不能反映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企业的真实成本和收益,导致光伏电站投资回报率急剧下滑甚至亏本。
曹仁贤建议,一方面应完善光伏发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核定新建光伏电站保障性收购价格,使得上网电价与各地煤电价格脱钩,光伏电站所发电量全额保障性收购,超过合理利用小时数的电量可参与市场交易,由市场机制形成价格。另一方面,应尽快建立光伏电站储能系统价格机制,将储能成本纳入光伏电站保障性收购价格的成本核算中,对于电网侧储能项目参照成本加合理收益的办法核定调峰、调频服务价格和利用率。
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认为,在中国光伏产业技术成本不断降低的同时,非技术成本仍在制约着产业发展。其中,税费负担是当前光伏企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刘汉元表示,当前光伏用地的税收政策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部分省、市、区对光伏发电项目进行“一刀切”,征收高额的耕地占用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据其不完全统计,耕地占用税占到项目总投资额的3%-10%,导致部分项目基本没有收益或者负收益。
因此,刘汉元建议,由国家税务总局明确,对光伏发电项目中光伏组件铺设区域一律免征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同时,实现企业利息成本进项税额可计算抵扣。持续深化增值税改革,解决抵扣难点问题。通过进一步减轻企业的税费负担,推动光伏产业加速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提交了关于引导风电行业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地科学要求确定储能配置方式和比例等方面的提案。
武钢认为,目前国内部分省份未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和布局合理性,要求新能源高比例配置储能,同时缺乏电源侧储能的配套市场机制,导致新能源配置储能出现大量闲置。为此,他建议,避免行政命令式新能源配置储能要求,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安全稳定运行要求等因素,因地制宜地科学要求确定储能配置方式和比例,鼓励共享储能模式,同时,明确已配置的电源侧储能独立储能地位,提升储能经济价值,实现新能源与储能的和谐发展。
“我认为储能配置应该在科学专业的指导下,变成国家的一个标准,由少到多、由小到大,有一个循序渐进实验的过程。这样的话,无论对电网,还是对我们风电广大投资商,都不会增加太大的负担,对储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武钢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时称。
针对风电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武钢提出,破解当前土地及相关搭接问题是推进风电项目融资、建设转化和REITs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由于建设用地指标少、政府把控严、各部门土地规划差异化等原因,风电项目难以取得土地四证。他建议,推动土地审批手续标准化,建立可再生能源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联动机制,实行“多测合并、联合测绘、成果共享”,从而加快风电项目开发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