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龙地产销售额首破千亿,毛利率31.4%居行业前列

2022-04-30 18:20:27

责编:杨斐然

相比多数房地产同行,宝龙地产(1238.HK)交出了一份稳健增长的业绩答卷。

4月29日,宝龙地产正式发布2021年度业绩,数据显示,宝龙全年合约销售额首次突破千亿,达到1012.3亿元,同比大增24%;实现营业收入399.0亿元,同比增长12%;商场营运及物业管理服务收入37.1亿元,同比上升15%;毛利率31.4%,继续保持行业领先水平。宝龙宣派末期股息每普通股10分港币,全年共计28分港币。

业绩发布当日,宝龙地产股价大涨14.4%,收报2.7港元/股;其11月到期美元债势创1月19日以来最大涨幅,2023年7月及2025年4月到期债券也应声上涨,体现出境内外资本市场对这份业绩的认可。

深耕长三角战略效果显著

2021年,宝龙地产坚持走高质量发展的稳健经营之路,报告期内,销售额突破千亿,累计合约销售1012.3亿,同比增长24.1%,这一销售增速稳居行业前列。

由于近年来宝龙在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布局,去年合约销售量价齐升,合约销售总面积641万平方米,合约销售均价15791元/平方米。其中,长三角区域销售金额占比近八成,宁波、南京、杭州三个城市的销售金额占比位列前三,深耕长三角战略效果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以商业地产为主营业务的宝龙,全年毛利率高达31.4%,继续保持全行业领先水平。公司拥有人应占核心盈利约为人民币37.66亿元,同比上升约4.7%。

土储方面,宝龙依据“1+1+N”投资战略,聚焦国家重点城市群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优先布局高能级城市和人口净流入区域,全年新增土储项目29个,新增货值约713亿,新增土储总溢价率7.9%,平均成本5132元/平方米,成本优势突出。其中,87%的投资金额聚焦长三角及大湾区,大湾区新进中山、佛山,长三角战略扩张至安徽省。

截至目前,宝龙总土储达3652万平方米,总土地平均成本价3626元/平方米,充沛的土储和高性价比的土地成本优势,具有较好防御性和弹性,为后续利润增长留足空间。此外,以商业地产为主业的宝龙继续通过综合体的模式获取土地,既发挥了业态优势,商业利好更能提高住宅产品的溢价。

稳守财务安全底线

财务安全方面,截至报告期末,宝龙地产扣除预收账款后的总资产负债率69.72%,净资产负债率67.74%,现金短债比0.88%。

截至去年年末,宝龙地产借款总额为729.58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的借款为220.23亿元,占总借款的30.2%。在业绩会上,宝龙地产高管透露,截至4月20日,宝龙地产已经偿债125.6亿,占今年应归还总债的57%。

2022年,宝龙将继续降低负债、轻装上阵。

从2021年数据来看,宝龙地产的租费收入达到37.08亿元,同比增加14.6%;酒店及其他收入为11.60亿元,同比增加50.0%。这两块收入涨幅显著,能为宝龙带来稳定的现金流。

目前,宝龙仅经常性收入部分已经足够覆盖整年利息,此外宝龙还拥有39个已开业且没有抵押的商场和酒店,总货值约200多亿,这部分能够新增的融资额度加上物业销售回款,已经足够保证宝龙的财务安全。

展望2022年,宝龙地产总裁许华芳表示,公司仍将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保持稳健经营策略,以产品力与服务的优化升级,助力行业平稳健康有序发展。

商业资产成为稳定现金奶牛

中国房地产行业坚持“房住不炒”的宏观调控,进入了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的新阶段,这时候持有型商业资产以及商管能力的重要性才完全凸显。

一直以来,宝龙地产坚持做精、做专商业地产主营业务,报告期内,商业版块在品牌焕新、项目升级等方面持续发力,经营业绩再创新高,运营效率大幅提升。2021年,宝龙商业实现全年开业22个项目(含自持和外拓项目),多个新开业项目成为了城市地标性建筑,向消费者展现了商业运营的个性化魅力。商场经营业绩大幅提升,截止2021年底整体出租率提升至95.3%。

去年,宝龙累计新签约商业面积276万平方米,其中长三角新签约项目面积占比超七成,典型城市南京、上海、杭州、宁波的项目数分别达到7个、12个、12个及14个。

宝龙的商业综合体布局长期坚持聚焦长三角策略,在该区域内形成了规模优势和较强的品牌影响力,凭借对深耕区域市场的深度了解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因地制宜打造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将进一步推动业绩持续增长。

在目前的周期里,仅靠住宅物业销售一条腿走路的房企,多多少少都面临着规模下滑和利润走低的困境,而手握优质持有型物业的公司,在任何行业周期里都享有租金的保障,能为公司带来稳定的现金流,有效平滑风险,并实现自身资产增值。

此外,宝龙还从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构建了一套复合型商业生态,并带动区域经济提升,成为一种典型的房企高质量发展模式。

举报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