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9个月中国外贸增长9.9%,专家:和东盟的贸易潜力仍可继续释放

第一财经2022-10-24 12:37:24

作者:高雅    责编:冯迪凡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速为9.9%。

据海关24日发布的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31.11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9.9%。其中,出口17.67万亿元,增长13.8%;进口13.44万亿元,增长5.2%;贸易顺差4.23万亿元,扩大53.7%。

9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3.81万亿元,增长8.3%。其中,出口2.19万亿元,增长10.7%;进口1.62万亿元,增长5.2%;贸易顺差5735.7亿元,扩大29.9%。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来看,这一数字符合预期,虽然由于国际环境的外部因素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但还是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当前我们的稳外贸政策已经较为全面,如果实现精准落地,今年贸易进出口将仍对经济增长发挥比较大的贡献度。”

中国前三季度进出口增速为9.9%。(来源:新华社图)

对东盟贸易增速加快

据海关总署统计,前三季度,东盟为我第一大贸易伙伴,我与东盟贸易总值为4.7万亿元,增长15.2%,占我外贸总值的15.1%。这一贸易增速大于前8个月对东盟贸易14%的增长。其中,对东盟出口2.73万亿元,增长22%,快于前8个月增速20.2%;自东盟进口1.97万亿元,增长6.9%,也大于前8个月的6.4%。

东盟内部,前三季度,我国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的贸易增速分别为30.2%、22.4%、21.9%、11.6%、6.2%和3.5%。其中,与前三者的贸易增速相比前8个月分别增长了0.8、4和0.4个百分点。

对此,霍建国认为:“当前来看,东盟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还算相对平稳,没有出现大幅放缓。虽然最近美元升值对东盟也有一些影响,但总体上前三季度它们的经济增长都维持在较高的增速上,因此进口需求较为旺盛。”

霍建国补充道,今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启动后,中国和东盟各国都非常重视协定的落实,这对贸易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我国对东盟前三季度的进出口增速比前8个月提高了超过一个百分点,如果我们继续拓展市场,双边贸易额还有增长的可能,我们还是继续看好RCEP协定以及中国和东盟贸易增长潜力。霍建国说。

此外,我国对欧盟、美国和韩国等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也继续增长。

据海关统计,前三季度,我国对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出口2.81万亿元,增长18.2%;自欧盟进口1.42万亿元,下降5.4%;对欧盟贸易顺差1.39万亿元,扩大58.8%。美国为我第三大贸易伙伴,我与美国贸易总值为3.8万亿元,增长8%,占12.2%。其中,对美国出口2.93万亿元,增长10.1%;自美国进口8651.3亿元,增长1.3%;对美国贸易顺差2.07万亿元,扩大14.2%。韩国为我第四大贸易伙伴,我与韩国贸易总值为1.81万亿元,增长7.1%,占5.8%。

同期,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10.04万亿元,增长20.7%。其中,出口5.7万亿元,增长21.2%;进口4.34万亿元,增长20%。

手机和汽车出口金额扩大

据海关统计,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均增长。前三季度,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0.04万亿元,增长10%,占出口总值的56.8%。前8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增速为9.8%个百分点。

霍建国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机电产品出口增速继续抬升是一个好现象。“这主要跟外部环境有关,欧美市场对机电设备还是有一定的需求。这个数据是一个比较积极的信号,说明我们机电产品在恢复自身竞争力,而且在对欧美扩大出口方面还是发挥了其作用。”他称。

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1.18万亿元,增长1.9%。手机6722.5亿元,增长7.8%,大于今年前8个月的出口增速4.2%。汽车2598.4亿元,增长67.1%,也超过了今年前8个月的出口增速57.6%

霍建国称,手机和汽车出口在去年增长较快,今年上半年,受国际市场供应链的扰动、再加上欧美需求的不稳定,其出口量有一定波动,“但目前看来,美国市场需求仍然坚挺,结合我们对其他市场的开拓,现在这些产品快速增长是一个正常现象。”

同期,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3.19万亿元,增长12.7%,占18%。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8806.5亿元,增长11.1%;纺织品7474.6亿元,增长9.7%;塑料制品5259.3亿元,增长14.5%。

从贸易方式来看,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维持两位数增长、比重提升。前三季度,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9.92万亿元,增长13.7%,占我外贸总值的64%,比去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6.27万亿元,增长3.4%,占20.2%。此外,我国以保税物流方式进出口3.83万亿元,增长9.2%。

举报
文章作者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