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号大V热议“两会”及相关报告。今年GDP目标为什么是5%?财政预算的增加意味着什么?货币政策如何精准有力?
两会报告中,透露了哪些产业亮点?哪些痛点需要注意?看大V们划重点。
【宏观慧眼】
GDP增速目标5%,是不是偏低?
从政府历年所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完成情况来看,除非极其个别的年份(比如去年),经济增速存在未达标的情况,多数年份经济增长均在目标增速以上。因此,并不能简单认为,目标增速的调降意味着政府对今年经济增长缺乏信心,从各省经济增长目标设定情况来看,31个省份中有4省调升,相较去年实现了“零的突破”,反映出地方对于全年经济的改善预期。
要纠正制造业强等同于制造业比重高的思维误区,避免一些地方把制造业占比高作为政策目标。否则的话,一方面有可能形成对于服务业发展的抑制作用,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当服务业未能得到应有发展的时候,又反过来会影响到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反,应充分认识到服务业发展的意义,特别是服务业为制造业赋能的作用,加强研发、设计、营销、消费者服务等对于制造业升级和各产业竞争力的推动力。
【政策解读】
“一行两会”变成“一行一局一会”,有什么意义?
近年来,部分金融产品创新和复杂程度不断提高,需要投资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而普通消费者不具备这种能力,导致此类金融消费相较于其他方面的消费,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
根据方案内容,此前一行两会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职责都将由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负责,有望更好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从事前防范、事中处置和事后保障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金融体制。
孙文华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高级经济师,南京农业大学规划院上海分院院长
我国用短短40多年完成了9亿多人口的城镇化,超过了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口城镇化规模及城镇化进程。但城镇化带来的世界性难题仍然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提升营商环境是两会的最热门话题之一。世界银行报告显示,我国营商环境提升很快,已进入全球前40名。就国内企业发展来说,也存在营商环境建设问题。因此,继续提升整体的营商环境还需要面向国际国内双向发力,在不断改善外商投资优越环境的同时,不断改善国内企业平等竞争与发展的环境,才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楼市解码】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工作重点中未出现“房住不炒”,更明确地支持 “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和“防止无序扩张”,预计未来房地产发债主体支持政策与市场化出清并存。同时,“防止无序扩张”也表明政府的态度为“托而不举”,以目前地产复苏的形势来看,预计不会出台过度的刺激政策。
【市场点金】
短期均衡,全年成长更优,如数字经济,及新能源结构性亮点。
着眼全年,围绕报告指引的政策脉络,数字经济代表的成长空间或更大。当前我国产业政策聚焦“发展”与“安全”,同时强调科技政策聚焦自立自强,表明当前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核心主要在于发展关键科技领域;此外要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科技、能源、国防和粮食等领域都将是政府长期支持的重点方向。
除了数字经济外,新能源产业同样是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当前新能源板块整体估值相较高点已明显回落,23年可关注板块中景气度有望维持高位的细分领域,如储能、新能源车智能化等。
新一轮央企国企改革呼之欲出,当中必然伴随着国有优势资产的价值重估,相应的投资机会亦是孕育其中。在2022年房地产市场遇冷拿地意愿低迷的情况下,地方财政面临较大压力,从中长期来看传统的土地财政模式亦是难以为继。市场普遍预期,接下来央企国企将带头承担大企业的现代化产业链“链长”的角色。
只有当一支军队的将军和士兵做到同吃同住时,他才会真正了解军队的状态。如果士兵的生存条件,连将军都“自购”不下去,那么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如何也就可想而知。而在基金投资的领域,一位基金经理自购、或者不自购自己基金的举措,难道不足以告诉我们,他对基金的信心究竟如何吗?
【海外观察】
3月美联储大概率加息25基点。鲍威尔和其他美联储官员近期频繁表示“加息会超预期”,指的是超出去年12月点阵图显示的5%-5.25%区间。从芝商所利率期货隐含加息概率来看,3月大概率加息25基点,今年加息目标应是5.25%-5.5%。有些研报称加到年底,加息到6%,是在制造恐慌,我认为预期更乐观,最多加到5月。
【延伸阅读】
第一财经一财号邀请大V看两会。 无论是助企纾困、就业创业、科技创新,还是养老托幼、教育、 医疗、乡村振兴……你想了解的,这里都有。点击下方图片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