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首次!韩国通过最大在野党党首李在明批捕案,下一步会怎样

第一财经2023-09-21 17:53:36

作者:潘寅茹    责编:冯迪凡

据环球网报道,韩国国会21日下午举行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同意逮捕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党首李在明的议案。

具体投票结果显示,韩国国会全体会议以149票赞成、136票反对、6票弃权、4票无效表决通过该案。这是韩国宪政史上首次表决通过在野党代表拘留案。

19日,韩国总统尹锡悦批准了法院申请拘捕李在明的要求书。18日,首尔中央地方检察厅以违反《特定经济犯罪加重处罚法》《特定犯罪加重处罚法》《外汇交易法》的渎职、受贿、教唆他人作伪证等罪名提请法院批准逮捕李在明。

根据韩国法律规定,逮捕李在明须经国会同意,因为他作为国会议员享有国会会期内豁免权。要获得国会通过,须满足“过半在职议员与会,并获过半议员赞成”这一条件。21日下午,295名议员参与了投票。因此,无论通过还是否决,都需要过148票的半数。

如今,议案获得通过,后续将举行法院听证会,以决定是否对李在明发出逮捕令。

自8月31日起,李在明为抗议总统尹锡悦的施政,开始“无限期”绝食。他起初在国会大厦前搭设帐篷进行绝食静坐抗议,由于身体状况恶化,从9月13日起搬进位于国会大厦内的党首办公室继续进行绝食抗议。9月18日,李在明因健康状况恶化,被送往医院治疗。目前,李在明已绝食超过20天,在韩国社会引发巨大争议。

共同民主党现倒戈

对于这一结果,韩国学者金允俊(音译)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并不意外,“毕竟共同民主党内并非都是李在明的支持者,党内出现了倒戈的情况。”

在表决前一天,李在明还通过社交媒体发文呼吁民主党议员否决其拘留同意案。这是李在明在拘捕同意案表决前首次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

据新华社报道,韩国前总统文在寅19日前往医院探望李在明,希望他能停止绝食。李在明回答“知道了”,但未表明停止之意。此前,医疗人员和不少共同民主党人劝说李在明停止绝食,均被他拒绝。医疗人员说,绝食10至14天后,健康会受到不可逆转的损害。

金允俊表示,韩国历史上也曾有过政党领导人进行绝食抗议,当时的对立阵营领导人尚会亲自前往探望,“但此次在李在明绝食送医当天,韩国检方却提请批捕,可见目前韩国双方党争都采取非常激进的方式,反映了韩国朝野的对立走到了极致。”

本次会议还就韩国国务总理韩悳洙撤职议案进行表决。共同民主党于18日向国会提交该提案,指责韩悳洙对此前在韩国发生的梨泰院踩踏事故、世界童军大露营、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等问题处置不力。

结果显示,表决通过了建议撤销国务总理韩悳洙职务的议案。这是韩国宪政史上首次通过国务总理撤职建议案。不过,金允俊对第一财经解释称,尽管该案获得通过,但不具备强制性,韩国总统对此还有一票否决权。

与尹锡悦的最大差别在对日关系处理上

公开资料显示,现年59岁的李在明出生在韩国安东市的一个贫苦家庭。2006年,他开始踏足政界,并于2010年当选为城南市市长。此前更为人熟知的是律师身份。2016年,在崔顺实“干政”事件被爆出后,李在明在街头对此进行了猛烈抨击。时任党首文在寅还在考虑是否弹劾时任总统朴槿惠时,李在明第一个站出来,要求朴槿惠辞职。也正是由此,李在明在韩国社会名声大噪,成为当时韩国新一任总统呼声最高的第三人,仅次于潘基文和文在寅。在败给了文在寅后,李在明成功竞选了京畿道知事。

2022年,李在明再次向总统宝座发起挑战。但在韩国政坛,有“京畿道知事是大选挑战者坟墓”的说法。在去年的选举中,李在明以不到1%的微弱劣势败给了检察系统出身的尹锡悦。此后,李在明贪腐官司缠身。

金允俊认为,李在明与尹锡悦最大的不同,便是两人在对待日本的态度上。“尹锡悦就任韩国总统后,昔日因历史问题已陷入谷底的日韩关系迅速回暖。但他的对日外交政策随即在韩国国内引发巨大争议,出现了‘屈辱外交’、‘为日本代言’等批评。”金允俊说,“无论在竞选总统时,还是败选后,在对日问题上,李在明一贯秉持强硬立场。”

在金允俊看来,当尹锡悦在最近的“排污入海”问题上给日本“站台”时,则再度激化了韩国朝野的矛盾,“要求他改变对日排污入海的态度,并就损害民生一事向国民道歉,此成为了李在明此次绝食的导火索之一。”

对于当前韩国社会如此极端的朝野对立,金允俊认为,这是当前韩国政治生态最真实的写照,且在明年4月的国会选举前难有缓和趋势。

举报
文章作者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