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案例与展望(2023年)》报告发布(附执行摘要下载)

第一财经2023-11-15 21:07:54 PDF查看 听新闻

责编:顾晓燕

在推进实现“3060”的目标背景下,自2021年以来,中国逐步探索形成了包括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及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在内的绿色金融五大支柱。金融科技作为重要的赋能工具,不断深化与绿色金融体系的结合,在绿色信贷、ESG投融资、绿色普惠、转型金融、碳资产核算、碳普惠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创新性的应用。

为关注金融科技赋能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市场趋势、政策动态、典型实践,识别金融科技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前沿动态和观点,自2020年起,保尔森基金会绿色金融中心与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绿金院”)对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市场动态和案例开展持续研究,并连续三年发布了《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案例与展望》系列报告。2023年,课题组继续对金融科技赋能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最新政策进展、市场变化及典型案例进行了研究,回顾了近三年中国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的市场走势,并形成了《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案例与展望(2023年)》报告。

政策、市场与机遇

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金融监管部门持续推进金融科技的标准化工作,提升绿色金融的管理水平。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要求加强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的深度融合发展。同年,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数据标准化规范(2021版)》,进一步完善了商业银行数据采集与报送的完备性、完成性和规范性。此外,金融监管部门出台政策进一步明确了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提质增效的具体指引,如2022年6月印发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中指出银行保险机构应积极发展金融科技,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升绿色金融管理水平。

自2020年起,北京绿金院开始对金融科技在中国绿色金融领域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年度跟踪调研。回顾过去三年的数据,参与绿色金融业务的科技公司数量迅速攀升,活跃在绿色金融领域的金融科技企业持续拓展了更加多元的绿色金融应用场景。

市场格局:市场行业格局呈现向头部集中的趋势,逐步从以中小型公司为主,转向大型科技企业积极布局。2020年以来,活跃在中国绿色金融领域的科技公司从59家增加至102家,几乎增加了一倍,形成了由环境信息大数据提供商、重点服务绿色金融的金融科技公司、金融机构下属科技子公司和互联网科技公司四大类市场主体。

地区发展:北京、上海依然是市场主体的主要聚集地。深圳、杭州及部分中西部城市如武汉、西安等集聚效益逐步显现。其中深圳发展迅速,涌现了较多优秀企业与创新产品。

应用主体:以金融机构、企业、政府为主,金融监管部门、个人用户的应用依然有待突破。2021年至2022年,服务于企业端的金融科技企业有较大增长,主要聚焦在碳核算及能效管理;而近三年服务金融监管和个人的应用依然局限在绿色监管服务与碳积分领域。

金融产品:金融科技赋能的产品从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能源市场、绿色债券等逐步覆盖到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环境权益交易、碳金融等领域,且在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领域的应用愈加深化。

技术运用:形成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三大技术为支柱,物联网、遥感以及区块链等技术实现突破性运用的态势。

服务和应用场景:信息管理系统、风险监控/管理、信息共享系统在过去三年一直占据应用场景的前三名,同时绿色主体识别与评价、农业遥感识别授信以及碳排放核算等应用场景得到进一步深化。此外,调研显示中国碳排放核算正朝着更加精准、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图1:2020-2022年调研:中国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产品的分类情况

图2:2020-2022年调研:中国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的服务与应用场景情况

数据来源:北京绿金院年度跟踪调研

中国已初步形成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从绿色金融产品规模看,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绿色信贷市场、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近两年,蓝色债券、碳中和债券、转型债券成为热度最高的创新型绿色债券。此外,绿色基金发展迅速,截至2022年6月末,中国绿色、可持续、ESG等方向的公私募基金规模共1178只,合计达8821亿元。绿色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产品集中在巨灾保险和环境责任险,且覆盖范围和市场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

当前,中国已在转型金融政策、标准与产品领域开展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进展。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作为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联席主席,牵头制定了《G20转型金融框架》。随着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创新金融产品的推出,中国人民银行已初步确立转型金融的基本原则,并组织开展了钢铁、煤电、建筑建材、农业等四个领域转型金融标准的研究。碳金融市场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在全球稳步发展,在中国蓄势待发。未来,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将愈加向双碳目标聚集,转型金融、绿色普惠、企业低碳转型将是中国可持续金融的重要发展方面,也是金融科技大有作为的领域。

问题与建议

在以上对政策、市场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课题组从监管部门及相关部委、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四个角度出发,总结了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所面临的若干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目前主要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包括:

  1. 监管部门及相关部委角度:当前金融科技在赋能绿色金融过程中仍缺乏国家层面的具体指导和规划,同时环境信息披露和共享水平仍然较低。
  2. 地方政府视角:企业、银行和政府之间信息不对称、不通畅,且对金融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力度不足。
  3. 金融机构视角:绿色金融服务能力不足,具备绿色金融与金融科技双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短缺。
  4. 科技公司层面:关键领域面临技术突破难题,对绿色金融、转型金融等业务领域理解不够深入,服务金融业的质效有待提升。

针对上述问题,本报告提出如下建议:

  1. 监管部门及相关部委:建议将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纳入绿色金融政策框架;通过白名单等方式,加快建立气候环境数据共享协同机制;将赋能绿色金融业务的科技创新纳入已有的监管沙盒试点,激发行业创新活力;通过高校课程设置改革、建立产学研基地、定向委托培养、建立实验室等,强化绿色金融与金融科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2. 对地方政府:建议地方政府加强交流合作,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积极总结可复制推广经验,形成行业标准;建设金融科技支持绿色发展项目库和平台,高效匹配科技企业的绿色创新资金需求和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工具;健全绿色科技创新的激励制度,明确绿色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支持政策,加强对绿色创新技术的扶持,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独立或协同的绿色科技创新。
  3. 对金融机构:建议金融机构建立或在原有金融科技战略中重点强调支持绿色金融科技创新和发展,将绿色金融业务平台建设与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加大在转型金融、绿色普惠等重点业务的拓展创新和尝试力度。
  4. 对科技公司:建议科技公司深化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发新型数据平台和分析工具;加强与金融机构的互动,针对金融机构现有绿色金融产品和业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推进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业务领域的创新和实践。
举报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