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稳步上升,上海连续九年居榜首

第一财经2023-12-10 20:39:13 听新闻

作者:计亚    责编:黄宾

当前,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能力如何?

最新发布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3)显示,协同发展能力前十强城市依次为:上海、杭州、南京、成都、武汉、苏州、无锡、重庆、合肥、长沙。其中,上海以64.99分位居第一,连续九年位居榜首,龙头作用显著。

10日华东师范大学发布最新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3)”。该指数研制首席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在发布会上表示,“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稳步上升,城市体系橄榄型结构不断优化”。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3)显示,110座地级及以上城市呈现出6等级橄榄型结构特征:上海是龙头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在长江经济带排名首位;杭州、南京、成都、武汉、苏州、无锡、重庆、合肥、长沙、宁波10座城市是能力较强的高级区域中心城市;昆明、常州、贵阳、舟山、南昌等36座城市是在个别领域表现突出的一般区域中心城市;普洱、自贡、郴州、宜宾、株洲等36座城市是区域重要城市,往往地处较为重要的区位或拥有某方面独特的资源禀赋;亳州、巴中、资阳、铜陵、阜阳等15座城市是存在提升空间的地方重要城市;娄底、眉山、湘潭、淮南、新余等12座城市是存在短板或外向服务功能薄弱的地方一般城市。

同时,2023年城市综合协同能力得分平均值为15.33分,比2022年增加了2.42分。2023年综合协同能力12分以上城市由2022年的37座增至65座,达到110城市总数的59.09%,相比于2022年增长25个百分点。

该指数显示,对标世界一流水平,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生态协同能力增强,但短板仍然突出。随着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生态环境改善对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等领域的积极影响不断增强,然而如何通过科技创新进一步优化城市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仍是未来需要完成的艰巨任务;二是城市子群协同发展能力高度分化,长江下游地区是协同发展能力高值集聚区,中上游地区则相反,推动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城市协同发展仍是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针对区域发展的现实瓶颈与短板问题,曾刚从打造长江生态共同体、发展长江绿色经济、打造创新共同体、构建开放共同体、优化区域协同融通治理体系这五个方面提出建议。

流域生态系统是复杂的自然-经济-社会有机体,长江流域更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必须以构建流域生态共同体,形成高水平的系统保护合力为支撑。曾刚建议,一是加大《长江保护法》执法检查力度,切实解决生态环境整体性和保护治理分散性之间的矛盾;二是要加快构建生态环境全过程、全链条保护的机制与格局。

在发展长江绿色经济方面,他建议,一是分区构建绿色转型升级新模式,协同推进产业经济绿色转型。二是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以生态产品消费壮大绿色经济。三是优化和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以生态保护补偿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在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跨区域协同方面,充分发挥长三角的龙头和全球创新策源带动作用。

此外,聚焦市场一体化发展,畅通高效国内大循环,大幅提升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之间以及都市圈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协同,为破解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难题探索新路。

曾刚认为,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差距依然明显,亟需打破地方一般城市功能弱化、地位边缘化的困局。建议从中央、省际、城际三个不同层面入手,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加强协同融通治理,建设多尺度空间耦合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融通治理体系。

据了解,该指数自2015年起每年对外发布,今年是第9次对外发布。该指数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生态支撑等四大领域,综合GDP水平等18个具体指标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指数计算、空间自相关分析、指数趋势分析方法以及近三年地级城市大数据,对标全球城市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设定目标值与阈值,对长江经济带110座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进行系统评估。

尤其是今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进入新阶段,长江指数研制团队将“对外合作指数”列入2023年评价指标体系。

举报
文章作者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