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向好、市场积极,储能企业为何仍在“彷徨求生”

第一财经2024-03-19 21:50:24 听新闻

作者:马晨晨    责编:姚君青

穿梭在人头攒动的会场中,许贺(化名)的名片夹没一会就空了。不同于周围人脸上略显严肃或疲惫,他的眼神里是抑制不住的雀跃。

“中国储能市场的发展速度实在太让人惊叹了!不管是规模还是技术,都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领先水平。我这次特地从澳洲飞回国,就是想结交国内储能的朋友圈,帮中国企业更顺利地出海。”在近日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的议程间隙,澳洲某咨询服务公司高管许贺对第一财经记者感慨道。

储能“出圈”已不是新鲜事。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储能累计装机功率约83.7GW。其中,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功率约32.2GW,同比增长196.5%。应用市场的大爆发下,今年的大会也搬到了更大的场馆,展会规模、参展企业数量和观展人数均有显著增长。

2024年,“发展新型储能”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对于久处国内价格战中彷徨的许多储能人而言,他们期盼能够出台更有效的疏导成本机制,让产品回归本身的价值。面对广阔的海外市场,关税、贸易壁垒、碳边境税、物流运输、产品供应链和售后服务等多重挑战不约而至,成为企业难以回避的风险。

多重挑战之下,更多储能人仍在孜孜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

“每个行业都经历过由冷到热、残酷洗牌的阶段,储能也一样。只要不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环境,凭借各自对行业的理解和能力公平竞争,我们可以坦然接受任何结果。”一位储能行业资深人士说。

价值之辩下的规模翻倍

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究竟处于什么位置?无论是测算市场空间还是定位产品,这始终是一个等待回答的首要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刘吉臻曾在一次公开发言中谈到,与全球电力80亿千瓦的总装机相比,当前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十分有限。“这个数字看起来好像很大,但其实还处于萌芽状态,尤其是在电力系统中,在大规模新能源消纳过程中,新型储能基本没有发挥出显著作用,只相当于用几个矿泉水桶来储存长江水。”

“储能不是万能的”,时至今日这仍然是外界窥见储能前景时反复咀嚼的一个代表性观点。而在多位长期深耕行业人士看来,储能的价值并不完全体现在全网发电总量占比上,扩大储能规模对于保持电力系统稳定起到的作用应该予以承认和重视。

“我们可以想象,正常的电力输送就像一条高速公路,如果它是通畅的那么就不需要额外的路。但是当高速公路的运力不足或者发生堵塞的时候,车动不了,对应到电力领域就是电力系统遇到负荷和电源不匹配,这时储能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它就像开辟了一条小路让电力在高峰期也能衔接得上。”南都电源副总裁相佳媛在接受采访时说。

尽管业内对储能发挥价值的细分场景仍有争论,市场给出的答案依然是相当积极的。从储能装机规模上看,2023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功率约32.2GW,同比增长196.5%。从储能项目数量来看,2023年我国储能投运项目数量累计达1588个,同比增长70.4%。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预测,到2024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有望达到53GW左右;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有望达到78GW左右。这意味着,两年内新型储能的装机目标总量有望实现至少再翻1.5倍。

透过储能大规模的发展潜力,即便在IPO收紧以后,资本市场对于储能的高度热情也未消退。“今天早上我戴着工牌,碰到电梯里有个人说,你们储能最多再活两年,之后就没机会了。其实不是这样,作为万亿赛道,还是会有长期发展的可能和空间的。”三峡金石基金执行总经理胡晗认为,当前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导致的电网不稳定问题,长期来看要依靠储能的科技创新和技术革新,而长时储能将成为终极方案的重要一环。

与过去争夺“大储”订单的目标不同的是,今年多家储能企业都把目光瞄准了工商业储能赛道。广州智光储能董事长姜新宇对第一财经表示,当前新能源发电量占比持续攀升,这或许将使得用户侧的保供成为一种刚需,工商业配储恰好能够解决该痛点。不过,现阶段工商储的套利模式主要依靠的只有差别电价,缺乏更灵活的政策和市场体制。而在未来,当工商储等多种灵活性资源的基础打牢以后,配合虚拟电厂的调度,将形成一套有力的“组合拳”。

产能过剩中的供不应求

与光伏等新能源行业一样,当储能的前景成为电力行业的共识,跨界者一窝蜂地涌入,产能过剩的阴影持续徘徊在行业上空。

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新增锂离子电芯产能(含规划、开工和达产)约1172.5GWh,而同期全球电力储能年总装机量约为100~120GWh,受供需关系影响,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50%左右,造成产品库存升高,电芯产能扩张速度远超市场需求释放速度。

武汉亿纬储能有限公司总裁陈翔表示,由于酸锂产能过剩,价格从最高点56.8万元每吨下跌至目前9.7万元每吨,跌幅达82.9%,电芯和系统价格跌幅受上游材料影响较大,2023年1月、2024年2月跌幅分别达到58.4%、40.1%。

“以储能为中心,周围的每条赛道上都挤满了人。虽然遍地是黄金,但也是真的要靠贴身肉搏地抢。如果你的产品和价格拿不出手,后面的人排着队地准备下一个抢订单。”一位储能系统集成厂商高管不乏唏嘘地说。

与其说是全行业的产能过剩,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河南许继电力电子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刘刚对记者特别强调了“结构性产能过剩”的概念。“比如,现在国内真正能够把IGBT元件、储能变流器、光伏逆变器等器件做好的厂家并不多,很多公司就算把产品做出来了也有各种问题,产品的安全、品质和性价比还存在比较深的护城河。”

相佳媛也表示,目前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以及储能变流器(PCS)等电子产品的优质产能仍然处于相对稀缺的状态。虽然电芯产品的规划产能多,但并未完全投入生产,并且总量也并不完全针对性地用于储能上。“现在储能领域可能很少有能一招制敌的法宝,我们的策略是把每个产品打磨好,用前沿的技术、稳定的性能、合适的价格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去赢得下游的信任。如果能做到这些,我相信很多企业也是不愁找不到买家的。”

多位行业人士认为,除了储能企业自身修好“内功”,完善储能的成本疏导机制也是招投标“唯低价论”的破局所在。同时,“建而不用”以及有效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也大大制约了储能发挥其对电力系统的支撑作用。

对此,国家发改委价格成本和认证中心处长赵宏也在论坛上提出,建议明确电力辅助服务中长期市场和现货市场的价格机制,不以技术类型而是以技术性能指标作为储能参与中长期市场或者现货市场的准入标准。鉴于电力辅助服务的系统性、垄断性、不确定性特点,加强电力辅助服务对灵活调节资源的需求预测和长期租赁类储能投资建设的统筹规划。

举报
文章作者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