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夏,会有哪些让人耳目一新的面料推出?
近日,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上,位于功能性面料展区的东丽集团旗下制造子公司——东丽酒伊织染(南通)有限公司(简称:TSD)的展台上,3天展会期间总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与其他展商不同的是,TSD采取了预约制,共有超1000家客户来实地了解东丽在2025年春夏系列面料上产品方向和趋势。
对于功能性服装而言,面料和工艺,往往是其决定性因素。不管是此次主打展示的高性能轻便面料Airtastic系列,还是尚未上市但充满底层技术颠覆式突破的未来型面料HYCLOS,都让东丽在功能性面料方面的全球领先性一览无余。
“我们也发现,越来越多的品牌会在他们的产品上悬挂吊牌,说明服装面料来自东丽。”TSD董事、营业本部本部长石井慎二表示。
健康需求引爆功能性面料
此次C位展示的Airtastic系列,轻,是其突出特点之一。每平方米的面料,甚至轻至约23克。但Airtastic又不止于轻,它的手感非常柔软,可以满足提供充分的舒适感。同时,面料又可以在“轻”与“弹”之间获得最佳平衡。
“Airtastic充分体现着以克为单位的面料艺术。”石井慎二表示,多用途、全季节(Multipurpose,Season free),是Airtastic的设计理念。基于轻量、舒适、“翼弹”、可持续发展这几大特征,通过对面料质地和光泽等性质的进一步改善,Airtastic系列非常适合各种运动,也可用于制作轻便、简洁、有弹性且四季皆宜的服装。
具体而言,Airtastic系列有7大应用场景,包括跑步健身、骑行运动、户外、高尔夫、休闲时尚、通勤、非服装等,可以为每一季、每一系、每一款、每一件、每一位匹配场景方案。
后疫情时代,人们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新的思考,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也随之改变,健康舒适成了更主流的追求,也因此,兼具科技性和功能性的服装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据 QYResearch调研团队发布的“全球运动服饰装饰市场报告2023-2029”显示,预计2029年全球运动服饰装饰市场规模将达到9.1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为4.0%。这超过2018-2022年3.2%的复合增长率。
消费端的变化,传导到供给端,也改变着产业生态和行业结构。
TSD感受到的一个特别明显的变化是,各品牌对于面料的功能性诉求加强。从原来要求时尚,或增加一些休闲元素,到现在假如没有功能性的支撑,产品就很难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舒适弹性、防紫外线、防风防水等,已经成为基础性的功能诉求。
作为拥有全球影响力的纺织品标杆企业,TSD快速响应这一变化,率先进入大众消费的“健康穿着主题”新赛道,导入并普及了基于多维度功能组合的“新三防体系”,开发了基于特殊纱线衍生功能的应用;基于特殊后加工工艺衍生功能的应用;基于面料、成衣组合设计防护的多方面应用。
2023年在中国市场全面开展推广的Airtastic系列面料,在展会现场还被制作成春夏季多种应用场景下的服装并加以展示,以完整且准确地呈现面料的感性特征比如轻、弹性、柔软等,以及功能特征比如透气、速干、防皱、防水、防紫外线等。这也成为东丽吸引各服装品牌的有效招数。
“各个品牌都希望从东丽的面料中找到设计的灵感,找到下一季新品规划的方向,如果只是原来传统的面料挂卡的展示方式,难以激发设计师的灵感,所以我们换一种方式,让他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面料的特性和可能性。”石井慎二说。
孵化未来型面料——HYCLOS
穿过Airtastic系列展示区,东丽展台内部还有一个特意设置的开放式小空间。这里,是东丽推出的全球价值共创的蓝调空间(blue space)第二期的展区。
所谓蓝调,既指标志性的东丽蓝,也代表蓝海、未来和未知空间。顾名思义,蓝调空间,就是东丽孵化未来产品的空间。
“但这肯定不是由TSD单独来完成的,而是我们和全球客户一起价值共创,因为我们始终关注来自于客户,来自于消费者的需求和体验。”石井慎二说,在蓝调空间里,东丽希望用独一无二的原料,再加上独一无二的加工技术,研发出独一无二的“融合纤特品”。同时,通过链接更多的需求,实现产品的深化,为品牌合作伙伴寻找独特的解决方案,实现场景化的匹配应用。
在2024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上,东丽展出了6个全新研发的融合纤特品HYCLOS系列。在1000倍的显微镜下,原本手感光滑的面料,清晰地显示出如城墙垛口般连续凹凸、高低错落的构造。
也因为在中国市场首发推出,东丽为其起了一个充满国潮气息、形象的名字——“城垛组织”。
组织构造的变化,会带来面料的什么变化?
假如常规的平面组织加工出来后的面料1个厚度单位的话,城垛组织的面料厚度就是1.3个厚度单位,这意味着面料会更饱满。因为纱线之间的空间更大,空气更多,所以单位面积的面料可以更轻。同时,面料的垂感,特别是防皱性能也会大大提升。
更重要的是,城垛组织作为一种颠覆式底层技术创新的呈现方式,是由“平面肌里”向“断面构造”挑战。同时也可以对应不同品牌的不同需求,叠加不同的功能、感受。也就是说,任何面料都可以采用这项技术,叠加需要的功能,形成一个全新的面料,实现产品的升级。
“比如常规的冲锋衣面料比较硬,但是城垛组织的面料就非常柔软,叠加防水功能后,就可以达到原来防水面料完全做不到的效果。”石井慎二说。
在蓝调空间里,HYCLOS系列如何从尚处于测试阶段的Beta版,转化成最终推向市场的成品?
石井慎二解释说,一方面,东丽会通过一些辅助实验,让客户去观察、去体验这项技术的底层逻辑和原理以便客户直观且深度地理解面料。另一方面,则是客户结合自身的品牌需求和市场需求,提供相应的反馈,比如希望对面料做哪些调整,增加哪些功能。通过这样来回往复的互动反馈,把东丽的研发思路和客户的品牌需求相结合,最终促成商业化。
他也强调,蓝调空间是一种全新的共创模式。一般情况下,面料生产商往往会严格保守研发的秘密,待全部完成后再推向市场。但TSD转换思维方式,把对未来几年面料的流行趋势、东丽的研发布局,都主动拿出来和品牌分享。
2023年8月底举行的2023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上,TSD推出了第一期“蓝调空间”。“当时展出了8个面向秋冬的品种,目前已经有5个品种实现批量生产成功推向了市场。”石井慎二说。
这对于品牌来说,就意味着,通过与东丽的合作,他们可以至少提前半年甚至一年、两年,去规划未来的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HYCLOS是基于集团资源在中国完成研发,并首发于中国市场,之后还将面向全球市场推广的产品。
据介绍,HYCLOS是东丽集团南通基地的三家公司联合研发的。这三家公司,分别是1994年8月成立的TSD,这是东丽南通事业基地的核心部分,也是东丽集团在中国投资规模最大的制造型公司;1995 年4月成立的东丽合成纤维(南通)有限公司,这是东丽集团积极推进全球化战略而建立的独资企业;2002年3月成立的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这是东丽集团纤维产品全球化发展的研究开发基地。
“通过日本东丽的技术支持,以及南通基地的一体化供应链模式,我们可以解决交期、成本、售前、售后等一系列服务,形成高咬合度的合作模式。”石井慎二说。
可持续的未来
面向未来,已经上市的Airtastic系列,也将持续更新迭代,打造成为极致舒适且忠实于可持续性发展着眼于环境和未来的面料。
此前在接受采访时,东丽(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姬岛义夫表示,全世界将面临兼顾“发展”和“可持续性”的全球性课题,诸如人口增长、老龄化、气候变动、水资源不足、资源枯竭等。针对这些课题,通过提供创新科技和尖端材料,提出根本性整体解决方案是东丽集团的使命。
姬岛义夫说,东丽有很多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材料,但从研发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构建材料的循环系统和生物质原料化。
在材料的循环系统方面,目前东丽正在推进基础材料聚酯和尼龙的再利用,包括将聚合物回收再使用的原材料再利用,以及将回收的聚合物分解为原料后再次聚合的化学再利用两类。这其中,能否得到夹杂物少的回收聚合物非常重要。东丽作为原材料制造商,将致力于技术开发,来构筑受原料质量影响少的工艺,以低成本生产品质稳定的再利用聚合物。
而在生物质原料化方面,姬岛义夫说,目前在中国,作为生物的原料,玉米被广泛使用,不过,今后,使用非食用的纤维素系的原料将变得重要。在这个领域,东丽现在以实用化为目标,正在泰国进行实证实验。有报道显示,东丽正在与DM三井制糖公司合作,利用不可食用的生物质制造糖,用于生产纤维、树脂和薄膜。
此外,东丽还致力于其他生物制品的研发,其中服装用原材料正在先行推进。针对服装用的材料100%生物质原料化的技术开发还有待时日,东丽目前采用的方式是,在不损害原料功能的同时,实现部分生物质原料化与生物质原料的混合。
基于东丽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目前正在推进的研发方向,TSD将如何推动Airtastic系列的迭代?石井慎二解释说,一是更轻,二是更可持续。
轻,是Airtastic系列的突出特点之一。作为以克为单位的面料,Airtastic系列未来还有多少轻量化空间?石井慎二说,轻量化的工作还在推进,但作为面料来说,并不能无止境地去追求轻,还必须同时考虑它的物理性能,确保衣服的功能性。也因此,技术革新最关键的点在于,在确保功能性、物理性能的前提下,实现面料更轻。
在可持续的层面,目前出口欧美的Airtastic系列面料,基本都100%采用了回收再利用的原料,生物基环保原材料目前覆盖了20%的原料需求。
去年3月,东丽发布了新的以3年为一个跨度的中期经营课题“AP-G 2025项目”,旨在通过"东丽集团可持续发展愿景"中提出的"为解决发展与可持续性的和谐并行这一全球性问题作贡献",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其中,特别强调了对于可持续创新事业产品的大力度推进和扩大。作为东丽海外的标杆工厂,TSD也正在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共同推动中国“3060”双碳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