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卢女士,上周随手拿了两根黄瓜到收银台结账时,才发现售价高达9.8元一斤,这与平时两到三元一斤的价格相去甚远,这种落差让她直呼遭遇了“价格刺客”。
发现家门口蔬菜涨价的居民不在少数。近期全国多地有关菜价上涨的讨论此起彼伏,“吃口青菜如吃肉”“钱包和胃一起受苦”“盼着菜价降降温”等调侃见诸社交网络。
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8月22日,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平均价格为6.11元/公斤,而在两个月前,平均价格仅为4.33元/公斤。
不过,随着产地高温多雨的天气好转,情况有所改变。第一财经记者实地探访了解到,目前北京市多种农产品的批发价和零售价普遍强势上涨的势头不再,部分农产品价格已有微小回落。行业人士预计,考虑到农作物的播种和生长需要一定时间,预计9~10月“涨到离谱”的多种农产品会出现相对明显的降价。
买家卖家各有各的愁
正值下班时间,北京市昌平区一家大型超市的蔬果区人逐渐多起来。超市经理张先生站在菜篮旁一边把成色不佳的菜品分拣出来,一边不时回应着消费者的询问。
“有的顾客不经常做饭,一到超市就说菜怎么突然涨价了,其实已经涨了一个多月了。我们也会解释,不是我们乱加价,实在是批发价普遍涨了。好在最近有的菜价下来了。比如黄瓜上午还卖五块九一斤,下午就调成五块五一斤了,这个零售价都是跟批发价联动的。当然之前这种黄瓜最便宜卖到过一块三,那说明还有降价空间。”张经理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昌平区一家大型超市内,蔬菜零售价较上月明显上涨 马晨晨/摄
面对这个夏天连续上涨的价格,许多消费者也改变了消费策略。在朝阳区一家生鲜超市的角落里,摆放着一个名为“折扣区”的货架。该店铺的一位业务员告诉记者,每晚八点以后超市会集中把当日没有售出或者出现破损的部分菜品打包,进行打折处理。原价五到十元一斤的蔬菜,折后只要一两元,这吸引了很多顾客前来选购。
对比之前,这位业务员明显感觉到“折扣区”的业务比以往更红火了。“以前菜价没那么高,就算打完折,有的菜到十点关门还剩在那里。现在很多人都嫌正价菜贵,一到八点,来的人明显多了,尤其是老年人,不到九点,基本上当天的菜就能全部出清。”
尽管销售量整体变化不大,但是正价菜品的销售占比低了,因此近期该门店的收入有所下降。在采访中,多位消费者和商户对此都颇感无奈,表示“正常的青菜、茄子卖到八九块钱一斤,真的快吃不起了。最近我们家连续几顿都吃的是炒土豆丝,或者买一些不太新鲜的打折菜。”
“压力山大”的不只有零售端。北京新发地市场是北京市交易规模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对于蔬菜价格上涨,这里的蔬菜经销商最为敏感。
经营蔬菜批发多年的王先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以前进货的商超都是一二十筐起买,而现在蔬菜价格上涨,客户拿货的数量直接锐减。在此轮菜价上涨后,他明显感觉到更下一级采购商对价格敏感了,经常要价比三家才会下单。
“我们赚的就是个辛苦钱,刨开运输、损耗等等各种成本,一斤菜也就赚个几分钱到一毛钱。我报的价格也不能太高,不然别人也不在我这里买,要是损耗大了,没准还要亏钱。”王先生坦言,大部分经销商很难随着菜价的水涨船高而大举获益。
随着围绕菜价上涨的讨论越来越多,也有市民表示不理解:城里人说吃不起,菜贩子说不赚钱,中间利润都去哪了?
对此,新发地市场宣传部部长童伟举了个形象的例子:“比如一个菜农种的地是亩产一万斤,但是因为强降雨天气导致减产,只收了两千斤的菜。过去每斤菜卖一元钱,那收入就是一万元。但是现在只能卖两千斤,就算一斤卖四元钱,那还是亏了。钱去哪了,就是被大水冲走了。”
菜价何时回调
对于此轮蔬菜价格明显上涨,多位专家表示,既有季节性原因,也有受特殊天气影响。
卓创资讯果蔬分析师贺坦对第一财经分析,7月至今,国内蔬菜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主要体现在一些时令蔬菜,如西红柿、黄瓜、豆角、茄子等品种,土豆、洋葱等耐储存蔬菜的价格仍处于偏低水平。
贺坦表示,本轮蔬菜价格上涨应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方面,从往年价格运行规律来看,每年7到8月蔬菜价格有较大的上涨概率,本轮上涨处于本阶段之内,不过整体上涨幅度超过往年。另一方面,受到今年特殊天气影响,7到8月,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南部等蔬菜产区供应逐步结束,河北、内蒙古、辽宁等地区逐步上市,产地更迭,导致供应不稳。同期,我国北方进入汛期,持续性降雨天气较多,蔬菜的生长、采摘和运输都受到一定影响,导致蔬菜供应紧张。
贺坦认为,8月下半月开始,降雨预计逐步减少,蔬菜的生长、采摘和运输将逐步恢复,蔬菜供应量将逐步增加,但是总供应量仍旧处于偏低水平。预计蔬菜价格将逐步呈现回落态势,但回落幅度不会特别大。10月份随着山东、河北、河南等蔬菜产地秋菜大量上市,价格可能有明显回落。
第一财经记者从北京新发地市场了解到,8月16日以来,蔬菜加权平均价格在持续上涨25天后开始出现拐点。8月22日,北京新发地市场蔬菜上市量为2.4万吨,蔬菜加权平均价为4元/公斤,近日徘徊在3.99元/公斤、3.98元/公斤左右,处于稳定中缓慢回落的态势。
“蔬菜跟工业品不一样,短期出现价格上涨,工业品立马可以加大生产,把供应量提上来,但是蔬菜遵循自然的生长规律,需要一定的光照和雨水条件。比如,黄瓜的生长周期可能也就一到两个月,但是还要算上休整土地等时间,那最快可能也要两三个月才能大量供应。”童伟分析称。
值得注意的是,菜价的剧烈波动,往往使得消费者的体验下降,同时,也会加剧菜农的种植风险。让菜价相对稳定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既不能让菜价飞,也不能让菜价泻,是农产品行业共同的期盼,也是有关部门长期研究调控的问题。
作为超大规模的蔬菜流通企业,新发地市场一头连接着田间地头,一头连接着百姓餐桌。童伟认为,在正常的天气条件下,最重要的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及时向菜农披露最新的市场行情引导蔬菜有序生产,避免一哄而上盲目扩大特定种类的蔬菜规模,破除“菜价大小年”的魔咒。同时政府应强化监管,防止农户被短期利益诱惑而提前采摘品质不佳的蔬果等行为,透支消费者的信心。
而对极端天气条件下,供需失衡导致的菜价飙升,童伟认为,除了流通企业尽可能引导部分受影响较小的蔬菜基地采收、协调好储运工作以外,消费者也可适当调整心态,短期减少购买绿叶菜,多购买易于储存、价格低廉的根茎类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