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开支不足叠加需求增长或致供不应求,对锂电新周期起点的一些看法丨机构视角

第一财经2024-11-22 09:54:21 听新闻

作者:王莹    责编:周毅

当前,全球锂电行业呈现出市场集中度高、技术创新加速、产业链整合加强、竞争加剧等特点。中国锂电行业经历了产能的快速扩张时期,已经迈入到比拼硬核产品力的深层竞争阶段;而海外市场方面,尤其是高附加值的欧美市场对中国锂电企业的出口壁垒逐步增加。

广发证券新能源和电力设备联席首席分析师纪成炜日前在策略会上表示,锂电材料当前仍处于库存周期的尾声,但预计从年底到明年,锂电行业尤其是锂电池和部分材料环节,将进入一个周期性上升阶段。海通证券日前也发布研报认为,2025年将是锂电新周期的起点,细分来看电动车中游产业链2025年供需反转可期,储能方面将受益2025年国内及美国大储高增以及欧洲市场回暖。华泰联合证券则更看好中国锂电产业链角逐国际舞台。主要观点如下:

锂电行业或更早进入周期上行阶段

纪成炜认为,2024年初以来,基于资产负债表框架评估,锂电池行业相较于光伏或更早进入周期上行阶段。

数据显示,在2022年四季度,锂电池行业的资本开支达到顶峰,随后两年出现大幅削减,全行业资本开支下降了约50%至90%。尽管产能快速收缩,但需求处于快速增长的过程。尤其在与锂电材料对比时,锂电池环节的竞争力差异显著,资产负债表差距巨大。以宁德时代为例,在这一轮行业周期底部时,不仅保持了资金链健康,还能抓住了市场订单,实现盈利并继续扩展市场份额。因此,宁德时代比其他厂商更早开启资本开支周期,带动行业进入扩张周期。

锂电材料方面,2023年开始主动去库存,到2024年底转为被动去库存,目前处于库存周期的尾声。预计2025年一季度会出现提前备货和主动补库存现象,因资本开支不足导致产能无法增加,明年需求增长或导致材料环节面临供不应求状况,这一过程中,锂电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将为行业带来盈利和估值的双重提升。

2025年是锂电新周期的起点

海通证券认为,电动车中游产业链2025年供需反转可期。以旧换新补贴驱动2024年下半年新能源车销量快速增长(中汽协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46.3万辆和14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和49.6%),同时因产业链多数公司2023年以来盈利下滑较多,资本开支放缓,2024年四季度中游出现阶段供需错配,部分环节开始涨价。展望2025年,预计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趋势延续,而中游供给扩张周期结束,过剩供需格局有望反转。

储能方面,国内大储价格已至底部。由于目前储能企业盈利难,储能单价下行已久,未来下降空间有限,叠加储能需求或仍高景气,2025年储能企业盈利或边际向好。美国储能IRR(内部收益率)较高,例如,加州独立储能补贴后IRR高达28.9%。自2024年9月起,美国进入降息周期,或有助于美国储能经济性进一步提升。欧洲方面,户储去库存已进入尾声,未来户储供应商订单有望边际向好,而大储和工商储也将成为新的发展动力。

此外,随着低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产品相继亮相,低空领域进入了产品+订单+政策兑现期。低空经济赛道星辰大海已启航,从而推动锂电迈入上行新周期。

中国锂电产业由产品出海转向产业链产能出海

华泰联合证券认为,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销量规模虽在未来几年不及中国市场,但销量占比预计将从2024年的33.53%逐年上升至2028年的42.61%,2024-2028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也将达到33.21%,高于中国的20.93%,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更广阔的增长空间,锂电产业链的竞争已逐渐从国内市场走向了国际舞台。

我国锂电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及制造能力等多方面具备优势,在海外建厂实现本地化供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贸易壁垒,成为切入高附加值的海外市场的破局之路,未来中国锂电产业国际化发展,将逐步由产品出海(出口)转向产业链产能出海。

截至2024年11月,我国锂电池企业通过海外独资建厂、合资建厂、技术授权等出海方式在海外规划的产能已超过700GWh,同时产业链各环节企业也结合全球的资源禀赋进行积极布局。

同时,海通证券也给出风险提示称,“原材料价格波动,新能源汽车及储能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新技术发展速度不及预期,技术降本不及预期等。”

举报
文章作者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