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全面系统部署。这部纲要是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国家行动计划,更是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发展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顶层制度安排。
其中,在引人注目的提升高校办学效能方面,纲要就明确提出——“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推进理工结合、工工贯通、医工融合、农工交叉,建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深入实施国家卓越医师人才培养计划”。需要强调的是: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蓝图在上海已经启动;为此笔者在金蛇迎春之际对话了刘春教授,就同济大学如何构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进行深入探讨。
刘春教授告知:卓越工程师是国家七类战略人才力量之一,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石。而同济大学向来心怀“国之大者”,主动对接教育强国国家战略,在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校的理工特色、学科交叉和对德合作优势,与此同时针对校企产教协同不通畅、全链条培养机制不健全、工程师国际融通不聚焦和管理流程不匹配等问题,拓展校内多个职能部门联合,目前已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革和实践验证,主要创新成果包括:
首先,围绕校企产教协同不通畅的问题,面向校-产-城的共生生态的人才培养需要,构建了“链-层-环”的多样性合作新范式。如针对与央企、国企等头部企业的合作载体,形成了出卷-答卷-阅卷的“链式”合作模式;针对上海临港新片区等产业高质量发展合作载体,形成了院士领衔-企业支撑-实训筑底的“层式”合作模式;针对G60科技走廊联动长三角区域等多产业合作载体,形成了校-产-城共生的“环式”合作模式。这类合作机制,聚焦了共同体效能。
其次,围绕全链条培养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构建了贯穿“招-陪-评-用”全链条卓越工程师知行合一的高质量培养机制。已经突破了以企业课题匹配牵引招生、校企导师协同交替指导、工程师技术中心实训依托、评价标准个性化设定以及企业人才任用联动等一系列原有瓶颈,建立起从0到1到N的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的有机衔接和协作共享机制。
再次,围绕工程师国际融通不聚焦的问题,同济同步设立国际工程师学院,深化国际融通,打造出国际卓越工程师交流合作新平台。与海外顶尖大学和企业深度合作,引入国际企业和工程教育资源,国内外校企、校地协同建立国际工程师技术中心,推动了联合培养项目与EUR-ACE认证的衔接,尝试在欧洲及世界范围内建立被广泛认可的国际工程师认证模式。
第四,围绕管理流程不匹配的问题,优化管理治理体系,强化数智赋能,完成了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改革管理流程重构。可以说建立了工学交替主体责任管理架构、多学科多学院交叉管理架构、集中与分散联培基地建设与管理架构,为卓越工程师培养建立了体制机制保障。
据上海市教委专题介绍:2023年6月6日,同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国际工程师学院)揭牌成立。学院定位是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依托学科交叉、产教深度融合和国际合作,有组织地推进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国家战略方面人才力量支撑。对此,笔者所在智库就认为: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同济大学继承和发扬工程教育的优良传统,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拓展工程教育服务社会的形式和领域,为上海城市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笔者和所在智库专家们也都认为:同济大学的卓越工程师学院旨在打造人才培养特区,努力形成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格局,是能够更好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校长郑庆华教授认为:“卓越工程师是影响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变量,面向时代急需、国家急需、企业急用,同济大学高标准推进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试验区,围绕创办政产学研用金协同的卓越工程师学院、人工智能赋能学科新方向、开创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从立项到成果转化的新生态等四大任务有组织开展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在十四五期间就着力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紧密衔接、深度融合,以期打造政-校-企合作共赢新生态”。这无疑是高瞻远瞩的预见!
笔者注意到:同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首届理事会的成立,即由重点企业、政府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等二十五家单位共同组成。同济首届理事会的理事单位包括: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等。
上海和长三角区域的智库专家们也已见证:同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以来已经依托同济优势学科、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聚焦国家和产业急需的重点领域,尤其是以人民城市和先进制造业、深地、深海、深空拓展和生命健康等为重点,突出智慧赋能和可持续发展!
曾经有国家人社部课题组专家担忧:新时期我国工程师培养的规模、质量已取得历史性成就,但与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布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工程师队伍开发还存在一些发展困境,亟待破解。还有专家发现:工程师职业吸引力下降,职业荣誉感不高。如在工业城市的专题调研中发现,一些传统院校的工科院系面临着第一志愿报考人数显著低于录取计划人数的尴尬局面,在就业意愿选择中,甚至出现了“逃离工科”、“远离工厂”的趋势。
但是,国家对于卓越工程师的战略需求是旺盛的。如根据教育部数据测算,我国理工科高校毕业生占比从2000年的67%,降至2021年的不足40%;与此同时,2023年西南财经大学的调研数据表明,我国每年仅有约37%的理工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理工类相关职业,并且有下降趋势。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数据显示,到2025年,我国智能制造领域人才缺口预计为450万人左右。又根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预测分析,2025年我国工业母机人才缺口将达到50万人以上。与此同时,近年全国两会上形成的共识是:“虽然我国高等工科教育规模已居于世界第一,但从质量水平看还远不能适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而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竞争日新月异,工程教育水平与工程师质量已成为一国科技实力攀升的重要驱动力。笔者所在智库已经注意到:党的二十大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将“科技人才”进一步划分为“工程师”和“科学家”两类人员,并且将卓越工程师队伍的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相对于科学家重“发现”,工程师则更偏重“发明”,即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或服务。国家人社部课题组就认为:相对于教授、研究员主要集中于高校院所等事业单位,工程师则更集中在产业企业一线,包括大量头部民营科技创新型企业,其工作可以直接创造产业和经济价值;将“卓越工程师”队伍单独提出并予以强调,体现出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笔者最有感触的是:同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已经打破学科边界、开放校园围墙、协同企业资源,实现了“四个转变”。即在选拔方式上,由学科专业知识为主向创新潜力和能力为主转变;在培养模式上,由单一学科专业制砖模式向多学科交叉、目标导向的个性培养模式转变;在责任主体上,由高校导师独立指导向高校+企业双师联合指导转变;在评价标准上,由学术论文为核心向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成效为核心转变。这样,必然就赋能新质生产力!
刘春教授本人对此同样信心满满!这位博士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常务副院长、同济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常务副院长、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自然资源部现代工程测量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激光与视觉耦合的场景认知与建图;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课题、863计划项目等20多项国家级科技项目。他告知笔者:“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持续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产教联合行动,聚焦上海先导产业的发展需求,工学交替开展有组织和特色的工程硕博士人才联合培养,在市教委指导下,由同济大学发起、沪上10所高校组成的上海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于2024年12月14日在临港正式揭牌。联合体成立后将辐射上海工程硕博士培养高校和企业,主动对接教育强国国家战略,发挥上海市工程硕博士人才培养的整体优势,推动高校学科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产教联合行动,促进上海市域高校与一流企业深入融合,形成更加广泛的协作网络,为强国建设培养造就大批卓越工程师”!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