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的再一次全球化布局丨两说

第一财经2025-03-26 21:30:00 听新闻

作者:第一财经    责编:杨恺宁

人文观察家秦朔与企业家、财经作家吴晓波,共同为我们带来了 《两说》之“中国经济20讲”系列节目的新一期,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海外投资历程与前沿捷报。

中国制造业的“出海”征途,从早期的服装鞋帽,到中期的半导体、汽车、电子产业,发展到今天,包括生活方式、运营模式、品牌与文化等,呈现出全面“出海”场景。本期《两说》之“中国经济20讲”,旨在通过全面地展现中国制造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动态与产业布局,深入分析了“出海”企业是否会造成产业空心化等深层次问题。

 

“不出海,就出局”?

这是个真正“两说”的问题。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位教授说:企业出海,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另一位国内学者称:不出海,就出局!吴晓波就明确表达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这话有点极端,有些企业不出海,在国内做生意,同样也很好,不过,在吴晓波与人文观察家秦朔都有个共同的感受,中国企业的确具备了全面“出海”的能力,这是前所未见的。“出海”成为内部生产能力加外部刺激而形成的一个很大的机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制造业的生产能力非常强劲,巨大的产能,需要有一个释放的空间,同时,世界上绝大部分场景,中国制造业总有办法去满足,多年之后回看今天企业的努力,如果我们把握住了这一轮,将成为中国制造业的再一次全球化布局的重大机遇。

 

是会产业空心化还是会反哺?

在本期《两说》节目中,吴晓波提到一位日本研究人员在其书中的提问:企业“出海”,有没有造成产业空心化?秦朔认为,我们要更加开放地看待这个问题。比如成功“出海”美洲和中东非的联想,不含中国市场,其在全球销售额占其总量的79%,但联想的制造却有80%仍留在中国,说明海外越成功,反而对于本国制造是加强的。又比如TCL,它在海外每销售1美金,便要从中国采购0.6美金的原材料......众多案例表明,企业“出海”会让母体经济受惠,企业在外面越发展,对本国经济的反哺能力越强。吴晓波在对绍兴、织里等地的调研中也悟到,“出海”是各地重新审视自己的一个好机会,对提升营商环境、对企业转型升级、对打通内外循环之间的节点,都提出了全新的课题。

 

世界缺不了中国制造

吴晓波统计了从2022年到2024年中国的上市公司“出海”的数量,共366家上市企业在海外建厂,其中有95家在美国建厂。秦朔也查了一个数据,从2018年到2023年的六年间,即使在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中国对美出口依然在增长。这说明中国的竞争力不可能被短期加关税等事件挫伤,也说明世界无法找到更好的替代者,世界需要中国制造。在中国制造业“出海”的征程中,优秀案例层出不穷。比如广西五菱,10年前开始在印尼建厂销售五菱宏光新能源汽车,并一举成为当地新能源汽车冠军,它吃到了出海的红利,也成为世界需要中国制造的一方证明,给了中国制造业企业进行全球化布局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3月26周三晚 22:30东方卫视《两说》节目,第一财经3月29日周六晚 22:00 播出。

举报
文章作者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