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徐廉政为赢政通创始人、董事长)
4月以来,美国关税政策变化频频。特朗普政府一边屡次加码,宣布对中国产品征收高达145%的关税,另一边又释放出反复摇摆的信号。表面上是“一日三变”的戏剧性操作,实质却是一种清晰的信号:新一轮全球秩序的重构,已经悄然开始。
全球之间的摩擦,不再是单一的贸易议题,而是围绕产业链主导权、技术规则话语权,持续展开的结构性博弈。对中国企业而言,必须开始重新思考:企业的竞争力如何获得新突破?
中国企业升级抓住关键窗口期
美国和全球之间的经贸摩擦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它反映的是全球产业链和技术主导权的新一轮重构。这场博弈背后,是价值链的再分配、规则设定权的重划,也是全球曾经遵从的“外部秩序”正在解构。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一趋势提出了两个核心命题:
如何在全球供应链“脱钩重组”的趋势中,找到企业定位及竞争优势?
如何在庞大的内需市场中,构建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标签?
如今的贸易摩擦并非灾难,它是企业升级认知与重构系统的窗口期。企业需要超越短期战术应对,以 "认知重构 - 系统升级 - 生态共建" 为主线,在危机中捕捉结构性机遇,在重构中建立可持续优势。那些能够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进化动力的企业,将成为下一个商业文明的引领者。
在这场产业格局的重塑期,企业的终极竞争优势,在于能否在动荡环境中建立 "动态定位能力"—— 既保持对全球供应链趋势的敏锐洞察,又深耕本土市场的独特价值,更以开放心态完成认知与系统的持续迭代。这不是简单的战略调整,而是一场从思维模式到组织能力的全面进化。
出口转内销不是简单的进场换赛道
很多出口型企业在外需受阻后开始加速“转内销”,当外需收缩迫使企业将目光转向国内,一些大型商超率先展开行动 —— 通过定制化采购对接、供应链优化支持、线上线下渠道开放等方式,为受关税冲击的出口企业提供短期缓冲。这也表明了这些大型企业的社会责任心和风险捕捉能力。
但这些“帮扶”终归是少数,且只具短期意义,是特定市场环境下的应急举措,全国范围内获得此类资源倾斜的企业占比不足 8%,且合作周期普遍不超过 6 个月。更多转内销的企业正涌入高度拥挤的国内市场,陷入 “产品同质化 + 渠道重叠化 + 营销内卷化” 的三重困境。想要赢得国内市场,就要做真正有效的转型,不是简单地“进场”,而是重新思考我的核心客户是谁?
重新锚定 “核心客户坐标”。 告别海外市场的 “标准化客群” 思维,直面国内市场的深度分层。企业必须建立多维度的用户画像系统。
我为他们创造的独特价值是什么?重构 “价值创造逻辑”:从海外市场的 “成本交付导向” 转向 “需求解决方案导向”。国内消费者对产品的期待已超越功能层面可以在一个更可持续的节奏里成长。建立 “可持续成长节奏”:摒弃出口业务的 “订单冲刺模式”,适应国内市场的 “品牌长跑规律”。
转向内销,不该是被挤压后的无奈选择,而应成为构建企业五力——品牌力、产品力、渠道力、组织力、资源力的新起点。
当 “转内销” 从被动承压的权宜之计,升维为主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机遇,那些真正沉下心来回答好三个核心命题、系统锻造五维能力的企业,终将在国内市场开辟出属于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
构建出可持续的闭环系统
未来的企业竞争,不再是简单的价格之争,而是价值定位与系统能力的综合较量。
品牌比拼的是客户心智中的认知位置,组织竞争的是谁能把目标真正推进到底。卷价格、卷营销、卷流量,终究卷不出结构性优势。真正走得远的企业,不只是方向对,更有能力构建出可持续的闭环系统。
本文为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