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有能力,终能跨越山海 | 序言

第一财经2025-05-19 10:35:40 听新闻

作者:秦朔 ▪ 第一财经研究院    责编:马绍之

本文为2024年度第一财经研究院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纸质版序言。

——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建立了世罕其匹的完整产业体系,构筑了强大而灵活的产业竞争力。出海——中国能力的全球化,这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中国产业能力的基石是制造业。中国制造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全世界的资本、订单、技术流动加上中国自身的禀赋和努力,共同创造出来的人间奇迹。其实质是世界制造在中国,是世界委托、选择了中国,为人类做好制造。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天命”。而中国不负天。

现在,随着全球供应链从过去更加强调高效到现在更加强调安全与本土化的变化,中国制造也面临着转型的需要:一是从制造走向质造、智造、绿造等,走向中国创造;二是从出口到出海,到更多地方和人家一起做制造,帮人家做制造。

后者并不是制造业的流失、转移,而是全球化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阶段,世界对中国制造的新要求、新期待,当然也可以说是新约束。同时,由于中国制造已经从劳动力成本红利的阶段迁移到了供应链红利、工程师红利、技术创新红利的新阶段,所以,即使有一些产能外溢,也不会动摇其核心。

相反,我们看到,出海更多地是让一些较为简单的组装环节走出去,以及通过并购获得本地化的品牌、网络,越是出海,对中国本土研发力量、核心零部件的需求反而更大,即出海能够反向带动本土的发展。

我们看到,中国企业正在进入一个全球布局、打造全球化企业的新阶段。

以家电业为例,海尔集团周云杰说,海尔电器的海外业务占比已经达到53%,相信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不断创造出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

美的集团方洪波说,2025年美的集团要以前所未有的投入力度进行全球化突破,不但要做全球业务,更要对研发、制造、供应链、人才等核心资源进行全球化配置,构建第二主场并成为真正的全球化企业;

TCL集团李东生说,中国市场很大,但全球市场更大,中国企业要从输出产品到与当地共建工业能力,从在当地建立生产装配型企业,转变为建立区域经营中心,完善供应链体系,支撑全球化经营;

海信集团贾少谦说,中国必将涌现出越来越多在研发、制造、营销、供应链等各环节实现全球化布局的世界一流企业。

更年轻一代的消费电子企业,如石头科技、影石360、安克创新,2024年其海外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52%、76%、96%以上。它们是生而全球的新一代。

“不出海就出局”或许有些夸大,但不出海成就不了世界品牌,这是肯定的。

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新情况,值得中国企业在出海时更全面地进行思考。

一是处理好出海和出口的关系。

我们采访的某龙头家电企业负责人说:“我们在美国销售的产品,30%是美国本地生产,40%是从墨西哥出口到美国,30%是从中国出口到美国。在美国生产的是相对低端的产品,墨西哥是中端的,中国出口的是最高端的。从全球看,中国供应链成本是最低的,智能智造水平是全球领先的。”

另一家电企业负责人说:“我们在欧洲工厂生产的产品,同样外观、功能的产品,从中国出口到欧洲的到岸价比在本地生产便宜15%左右。产品都从中国出口不行,会有关税等壁垒;把产能从欧洲再转移到低成本地区,涉及到影响当地就业的问题,也很难;如果在本地扩大产能,又不划算。需要找到一个出口和在欧洲本地制造的平衡点。”

这些企业的实践说明,只出口不行,只出海也不够,需要在出口和出海之间建立一种动态平衡。

二是处理好美国市场和非美市场的关系问题。

特朗普政府采取的“对等关税”等一系列关税措施,让全球贸易陷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如何在美国市场、非美市场、通过非美市场进入美国市场等不同的场景中,有针对性地做出安排,成为非常现实的挑战。

例如,在特朗普政府4月2日对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的发布中,加征10%基准关税的国家不少,如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埃及、沙特、巴西、阿曼、乌拉圭、巴拿马、乌克兰、巴林、卡塔尔、冰岛、肯尼亚、海地、玻利维亚、埃塞俄比亚、加纳、摩纳哥、智利、土耳其、秘鲁、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阿联酋、新西兰、阿根廷、危地马拉、厄瓜多尔、洪都拉斯、萨尔瓦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

这些地方中有没有一些可以成为中国制造出海的新节点?如何在全球供应链的重构过程中,在更多供应链节点、据点、要点进行布局,成为更具弹性的供应链网络?这都是需要认真研究和判断的。

三是处理好互利共赢的问题。

我们看到的一个趋势是,很多国家对于本地化价值创造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即希望外来投资者把更多的价值创造环节放在本地。比如,印尼2014年起实施镍矿出口禁令,迫使外资将冶炼厂建在本土。2025年又发布新规,出口商须将外汇收益锁定本土银行一年,并追加15%的出口税,强制外资将利润再投资于印尼产业链。2025年新规还要求外资镍企必须将20%股权转让给本土财团。

显然,中企出海无法独赢,必须互利共赢。这就要求增强“本地化企业公民”的意识,通过合作找到更多共同利益点。

总之,依托我们的能力,同时以全球视野,与时俱进地动态调整,踏踏实实为世界各地创造价值,中国企业的出海,必将带动全球化在新时代继续向前发展,同时也将成为超越自我、成就世界一流的新机遇。

(本文图片来源:第一财经)

报告执行摘要已于2024年12月30日发布(点击可查看相关内容)。包括典型案例的报告全文也已发布(点击可查看相关专题)。

——

文 | 秦朔 第一财经研究院首席专家

    秦朔朋友圈创始人

联系我们 | yicairi@yicai.com

举报
文章作者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